•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公益> 扶贫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大布村:大步踏上脱贫路
2017-04-12 08:50: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4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通讯员 邱灿旺)泰宁县大龙乡大布村坐落在一个青翠的山谷中。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周边峰峦奇秀,一道溪流从盆地间蜿蜒流过。

记者来到大兴农民公园,只见杜鹃、栀子花、红叶石楠等开得姹紫嫣红。一位老人正在亭子里小坐。记者上前打招呼,老人介绍,他姓戴,今年66岁了。“过去我们这个地方啊,房子到处乱盖,鸡窝猪圈到处都是,地上脏水乱流,蚊子很多。这几年村里统一规划拆掉旧房盖新房,修水泥路,栽树栽花,现在环境好多了,蚊子也很少了。”老人乐呵呵地说。

老人又盛情邀请记者到他家坐。他的儿子戴贵庭一边热情地给记者让座倒水,一边介绍说,因为独生女出生时脑瘫,花了很多钱治疗,孩子的妈妈又出走,他长期照顾女儿,不能打工赚钱,所以前几年成了贫困户。现在女儿上小学了,他能够腾出手来给村里的雾山农业专业合作社打工,自己也种一点香菇,去年底脱贫了。

据介绍,这个村本来就有种香菇的传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村民一度放弃种菇。2014年4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下派驻村第一书记朱力南到职后,经过调查研究,发动大家讨论,最后大家决定重操旧业。

“种香菇要钱,要向银行贷。但是我们村民没有人担保。朱书记利用福建日报社扶贫资金,成立了创业担保基金,这样我们贫困户每户向银行贷款1.2万元,向村里的合作社购买3000袋菌棒。去年7月香菇种下去,现在陆陆续续开始卖了。”戴贵庭告诉记者。

闻讯而来的大布村党支部书记杨步祥在旁边补充说:“合作社保证17家贫困户每袋菇的纯收入不低于1元,乡政府另外补贴每袋1元。戴贵庭种香菇今年至少有6000元纯收入。”

戴贵庭说,他感到种香菇有“钱景”,打算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今年自己搭棚种菇,先种1万袋左右试试。

杨步祥解释说,大布村除了发动贫困户种菇,还通过多种办法扶助贫困户脱贫。比如村里与大龙乡农业服务中心共同成立“劳动力银行”,搜集贫困户劳动力情况,对他们进行培训后,向企业推介用工。合作社在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优先聘用贫困户,除了戴贵庭,再如廖石莲,村里介绍她到大龙饭店打工,月薪1500元。对本身就有一技之长的,就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像贫困户杨木林,就扶持他开设家庭豆腐坊,利用农村圩天和当地乡宴,销售豆腐。全村21户贫困户,去年已脱贫10户,其余的今年有望全部脱贫。

告别了戴家,记者参观了村里的香菇种植基地、大棚和冰库。杨步祥说,现在这20亩基地是一期项目,种植约20万袋香菇;二期基地30亩正在筹建,规划种植香菇30万袋。

记者看到,大棚的顶上还铺设着太阳能光伏板。原来,这是大布村利用省级捆绑资金和福建日报社扶贫资金投建的,一期80千瓦项目已于3月并网,预计可为村集体年增收约10万元。二期还将建设150千瓦光伏项目,预计6月30日前并网发电。

除了光伏项目,大布村还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入股泰宁县金湖牧歌现代农业项目,从去年起年增收5万元。另外,大布村村委会以出租方的身份,将制菌中心租给合作社,每年收入3万元。

“朱书记来时,我们村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14年以前的几年,每年村集体收入才2万元左右。现在村子脱去了贫困帽,今年收入会在10万元以上。”杨步祥高兴地说。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