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在福建南繁育种基地采收杂交水稻试验种子 科学文化,促“种子岛”融入国际旅游岛 现在,各省建设南繁基地,“候鸟”专家有了栖身之所,无需租住老乡家,也无需自已砍柴、每天轮流做饭,只需每人每天交纳40元伙食费。 专家们说,如今的南繁条件改善,是当初无法相象的。 随着海南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土地价值飞涨,商业旅游建设用地,与南繁育种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南繁土地。” 2015年10月,经国务院审定同意,国家四部委和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2015~2025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简称“中国种岛屿”规划),明确划定了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让南飞育种的“候鸟”,有了栖身之所。 如何在托起“中国饭碗”底部支撑的同时,让创新成就造福海南,成为南繁院士专家思考的学科命题。 院士专家开启了彩绘水稻、五彩稻米、功能稻米等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结合各具特色的地方农耕文化,利用彩色叶片水稻,绘制稻田三D画,生产降糖米(糖尿病患者)、降压米(高血压人群)、益肾米(肾病患者的低蛋白质大米)…… 2017年2月,在三亚市海棠湾建设的水稻国家公园正式开园,探索“种业+稻米+文化+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 笔者在海棠湾的福建南繁育种基地,看到叶片呈紫红色、紫黑色、白色、浅黄色的水稻,稻穗呈黑色、红色、橙色的水稻,抗性淀粉水稻(糖尿病患者食用),黑米、红米的杂交水稻制种……。 “解决温饱之后,水稻育种目标是让人吃得更好,培育彩色稻、香稻、保健稻,是让田园更美丽、消费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