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人物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范利建:在诏安山水中重生的异乡人
2017-05-03 09:14:2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范利建在农场里拔草。沈乾生 摄

东南网5月3日讯 “诏安是我的重生之地,我很感谢这个地方,是我的第二故乡。”说这话的人叫范利建。

1973年,范利建出生于浦城县。现在除了周末回厦门陪老婆孩子、每个月抽一个星期去上海公司之外,他大部分时间都留在诏安建设乡月港村的禾森硒果农场。

“第一次上那堤坝,看到水面积近200亩的月港水库,我心动了,就像见到心仪的恋爱对象,对上眼了!”范利建指着月港村的月港水库兴奋地说。

这样的日子,源于命运跟他开的一个玩笑。

2010年那年,范利建一年中有2个月的时间在咳嗽。时年37岁的他,身体一时的小毛病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可接下来两年,咳嗽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甚至感觉喘不过气来。他到北京、上海等地遍求中西名医,始终没有明显效果。机缘巧合之下,2012年,他与合伙人决定在建设乡月港村建立农场,这是他第一次到诏安。

开始时,他每个月呆在诏安的时间并不长。2013年,范利建病情严重到需要吸氧才能正常持续讲话。

为了调理自己的身体,范利建增加了待在诏安的时间,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农场。除了农场日常工作,他每天上午下午都在农场里拔草一个小时,杂草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沁入心脾,清洗着肺里的“杂质”。在坚持了半个月后,他惊喜地发现,咳嗽的情况有所好转,可以连续讲七八句话了。于是,他锲而不舍地锻炼,呼吸新鲜空气,食用农场里的富硒水果以及鸡蛋,全面改善自己的体质。经过持续的锻炼和调理,他恢复了健康,神采奕奕,让人完全想象不出他曾经会咳嗽得喘不过气的样子。

范利建说,他准备将占地400亩的农场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庄园,通过引进一些在不同季节上市的优良水果品种,形成百果园,让农场四季都有新鲜水果产出。同时,将庄园融入周边建华印尼民俗风情村、休闲咖啡观光园、印尼风情馆,以及月港事件纪念馆等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链,带动周边发展。游客既可以体验建华印尼民俗风情村,又可以品尝到酸辣巴丁鱼、印尼茶点、印尼肉排等正宗的印尼风味美食以及各种新鲜的特色水果。

在当地政府看来,范利建是天上掉下来的“招商专员”,他利用自身人脉资源以及“活广告”的作用,推介诏安现有资源及优势,牵线搭桥,帮助县政府招引来山河全域景区投资等好项目。

如今,农场满天星百香果进入种植季节,台湾蔡姓专家每隔两三个月都会过来一趟指导农场的百香果种植。附近的村民看到百香果丰收,纷纷前来购买种苗种植,在出售种苗时,范利建还把种植经验传授给当地的村民。而范利建一如既往地每天六七点起床,到农场拔草一个小时。(洪雅君 吴楠 李燕楠)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