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致富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永泰县山寨村一段“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往事钩沉
2017-05-04 15:07:48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山寨村有50多座古民居,具有鲜明的山区聚落特征。叶俊忠 摄

您或许知道,河南林县有一条闻名全国的“红旗渠”,但您肯定不知道,在永泰县,也有一条“山寨版”的“红旗渠”。

您或许了解,当年那场风靡全国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但您应该不知道,在永泰县,也曾有一段“山寨版”的“农业学大寨”活动。

这两个“山寨版”,发生地都在永泰县洑口乡山寨村。它们虽难以与“正版”相提并论,但其中闪耀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与今天提倡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是共通的,因而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高山上的水电站

“那时候,我们真是干劲冲天啊!”

2日下午,在市区一处约定的地点,记者见到了黄声吟老人。回忆起当年那段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年过七旬的他还是有些感慨。

老黄正是土生土长的山寨村人。上世纪60年代末,20岁出头的他,就担任了山寨村(那时称大队)党支部书记。

山寨村,山高路远,环境闭塞。自明朝嘉靖年间黄氏始祖定居山寨后,400多年的光阴流过,却没有刻下岁月的沧桑。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几乎一如从前。

年轻的黄声吟和大队长黄声连等人下决心改变落后面貌。他们广种油茶2000多亩,在全县率先进行“水稻矮化”试验,修建村部、电影院、村小学等。

1971年,他们又决定建水电站。那时,村里还没通电,很多村民不知电为何物。

老黄回忆说,修电站时,村民干劲冲天,水库很快建成蓄水,县里“赞助”的引水钢管也运到了山下。这些管,每根直径约20厘米,长10米,重达几百公斤,因为不通公路,只能靠人力从山下运到山上。

运钢管的艰难,今人是难以想象的。一根钢管,平地要6~8人抬,崎岖路段,则要10~12人才能抬。从山脚抬到700多米的高山,每移动一步都万分艰辛,抬到山上往往要耗费一整天。就这样,用了几天时间,才把20根钢管抬到山上。

1973年9月,这座高山上的水电站发电了!尽管装机容量才10千瓦,但当电灯亮起,灯光映照着村民一张张新奇、喜悦的笑脸时,延续几百年的“油灯风中晃,松烟满壁熏”的历史,在那一刻,终结了!

未完工的“红旗渠”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激发了山寨村人“撸起袖子建家园”的豪情,一个更大的计划开始实施。

1974年初,山寨村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开工了!按照规划,他们将在邻县德化一侧修建一座水库,同时开凿一个引水隧洞和一条引水渠。水库蓄水后,再将水引到村尾水库,用于增加装机容量,同时作为村民的饮用水,并为村里400多亩水稻田提供灌溉用水,可谓一举三得。

修建的过程充满艰辛。黄声吟回忆说,农闲时,全村200多名半劳力以上的男女齐上阵;农忙时就组织突击队,由6个生产队抽人轮流担任。一天的农活干完后,匆匆吃完晚饭,突击队员们就打着火把进山干活。开凿隧洞,突击队员们手扶钢钎,甩开十八磅大锤打炮眼,再用雷管爆破;等爆炸声响过,硝烟还没散尽,队员们又冲回洞内,将碎石清出洞外。

这些全是义务劳动,没有记一个工分。直到夜里12点收工后,饥肠辘辘的他们才会享用上一碗热腾腾的粥。

到1976年,长85米、高1.8米的隧洞已完全贯通,引水渠修了3000多米,水库的水坝也建了一大半。然而,受当年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影响,县里承诺的资金一直没有到位,请来的技术员、施工员陆续撤走,工程难以为继,成为一条没有完工的“红旗渠”。

代代相传的“山寨精神”

从推广水稻良种,到建学校、影院,修水库、电站,山寨村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做法,引起了时任永泰县主要领导的注意。他来到山寨视察,回到县里后,在一次全县干部大会上,他提出了“全国农业学大寨,永泰农业学山寨”这一响亮的口号,在全县引起很大反响。

黄氏祖上刚落脚山寨村时,是其他家族的长工。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们勤俭持家、以德立家的家风。“一寨黄宗勤传世,两行正路德修人”,有人为村口新建的“忆恩亭”拟就的这副对联,是对这个家风最好的总结。这样的家风,也成就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山寨精神”。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黄尊沐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村里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全村人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建驳岸、修古道、整沟渠、改旱厕、种花木、修缮古民居,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今年,村里还要实施幸福家园建设,并计划开发古村旅游,利用优美的梯田开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记者 赵金华 通讯员 杨新厚)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