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科技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福建茶树种业创新助力美丽茶乡建设
2017-05-07 20:10:1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首席余文权(右)博士在国家彩色茶树试验园工作

东南网5月7日讯(本网记者 郑晓丹 通讯员 黄献光)近日,记者到福安市西北23公里、白云山南麓的社口村,探访创建于1935年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种业创新服务现代茶叶产业

登上层层绿毯盘绕的梯田茶山,来到茶叶“王国”——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圃,这里种植的1000多个国内外茶树品种、4000多份育种材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茶树的认知。

芽身紫红的“大红袍”,叶片连理的“筲绮”,曲茎盘旋的“奇曲”,银针披伏的“白毫”,叶身嫩黄的“金鸡冠”,紫红叶片的“紫嫣”和“紫娟”……千姿百态、色彩缤纷、香型各异的茶树,含英咀华,新吐嫩芽。

几代科研人员不懈拼搏,出版全国第一部《茶树品种志》,参与《中国茶树品种资源目录》编写。1985年从这个研究所剪枝扩繁,在武夷山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大红袍”,如今,已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高端名茶。

依靠这批茶树“基因库”保护利用和育种创新,有力促进现代茶产业发展。培育出数十个国家级和省级茶树良种,在省内外大面积种植。绿茶良种“福云6号”,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许多茶农靠这个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嫩芽早、产量高、品质优的茶树,发家致富。

近20年,福建等省生产推广应用茶树品种,都是这个研究所培育的。如今,高香型、多茶类兼制的“金观音”、“金牡丹”、“瑞香”等杂交茶树良种,成为高端茶叶市场当家品种。2004年研究所到革命老区蕉城区的坑头村,推广“金观音”等良种,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扶贫,茶园面积由100亩发展到1400亩,农民人均收入由不足1000元,增长到1.3万元,实现“贫寒地”向“小康村”的美丽蝶变。

2003年,研究所扶持福安市甘棠镇倪下村倪子松等13个农户,成立利鑫源茶叶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繁育茶苗,产品销售到西藏日喀则、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北京、天津、山西、海南等20多个省份,成为全国最大茶树良种育苗基地,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

图二:专家在彩色茶树试验园工作

科学文化助力美丽茶乡建设

十年树木,培育杂交茶树良种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从杂交选择、品种比较、区域试验、示范推广,通常需要20多年时间。杂交选育,需要对杂交后的成千上万个株系,进行植物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的系统观察,开展植物生理、分子基理等研究,进行杂交后代单株制茶试验。可以说,育种无捷径,但专家们说,创新无止境。

今年5月5日,在社口茶叶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领导认真研讨茶树良种培育、绿色防控、自动加工等创新团队建设,推进国家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研究。中国农科院茶叶所育种专家来访,探讨利用特异色泽茶树,开展茶园彩绘试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10位驻宁德市扶贫的专家,也到茶叶所,探讨贫困村推广茶叶全程机械化栽培新模式。

专家介绍,研究所培育出叶身嫩黄的“金鸡冠”等一批茶树良种,丰产性好,氨基酸含量高,已在福建霞浦、武夷山,浙江龙泉市,贵州惠水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还让茶山披上了“黄金甲”,为美丽茶乡建设,增添一道靓现丽风景线。

研究所内,紫滕绕亭,茶山叠翠。始建于1935年灰砖瓦房,茶圣陆羽塑像,中式硫璃瓦屋顶的试验室,铺建黑色柏油的道路,利用50年代建筑,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的茶叶自动化加工流水线……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新交相辉映。

据了解,研究所正与地方旅游部门,会同相邻的功夫红茶历史名村——坦洋村,联合申报国家茶庄园旅游项目,发挥科技创新、种业文化的旅游功能,促进“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与“求实、协作、创新、奉献”科研文化深度融合,以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

 

以“连理叶”为特征的茶树良种“筲绮”

杂交培育的紫叶茶树良种“紫娟”

融入“一带一路”续写种子传奇

中国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和茶文化发源地,如何让“万里茶路”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续写中国茶叶改良创新的现代传奇,专家们在认真思考探索着。

“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茶叶与鸦片贸易不平衡引发的国家战争。”福建茶叶所创办人、现年107岁的“茶界泰斗”张天福说。

1999年英国茶道专家威利•佩雷尔斯太因解密茶叶间谍故事,在国内业界广泛流传。鸦片战争之后,伦敦园艺学会会长罗伯特•福钧,根据英国驻印度总督命令,到杭州、黄山、武夷山、福州等地,盗取茶树良种、茶工,绿茶、红茶、花茶的生产秘密和加工设备,1851年起在印度阿萨姆等地种植。1880年之后,英帝国由茶叶进口国,成为世界红茶市场占领国。

“今天,我们牢记历史,不是沿续仇恨,而是激励创新,科学报国,造福人类。”一专家说。

5月5日,福建茶叶所专家与国内同行,来到茶树资源圃的阿萨姆茶树前,探讨利用保存的印度阿萨姆茶,斯里兰卡、日本、缅甸、越南、格鲁吉亚等国家的茶树种质资源,开展基因水平研究与育种创新,更好地造福“一带一路”和“万里茶路”沿线国家和人民。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