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人物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莆田两兄弟的“甜蜜传承”
2017-05-12 08:41:5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12日讯(记者 陈荣富 通讯员 游文贤 廖海强)“麦芽糖嘞——!麦芽糖嘞——!”对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这叫卖声是儿时的甜美记忆。如今,这种传统怀旧小食的制作工艺已渐渐失传,记忆中的吆喝声已成追忆。但在莆田,仍有兄弟俩坚持把这超过百年的传统手艺传承下来。

这对兄弟分别住在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兔洋村和满长村。他们的祖父林一地传承祖辈的手艺,早年也是制作麦芽糖的好手。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林一地的儿子林天楷说服了原本外出务工的两个儿子林清和林源回到偏僻的山沟沟,跟着祖父学手艺。

在兔洋村和满长村,凌晨3点钟,绝大多数人还流连在甜蜜梦乡时,林清和林源兄弟两家就开始忙碌起来。

麦芽糖好吃,制作工序却不简单。从培育麦芽到制成成品糖,大概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林清兄弟俩对于这套古法技艺,已经非常熟练:先用山泉水将大麦浸泡,让其发芽到三四厘米长,取其芽切碎备用;然后将糯米洗净后与切碎的麦芽倒进锅里焖熟,经蒸煮、发酵、压榨等几十道工序后制成,整个流程要花上13-14个小时。一道工序出现差错,就会导致失败。“熬糖时的温度控制尤其重要,温度太低,做出来的糖会变酸,太高则会煳。烧火也有很多名堂,刚开始的时候火要旺,等锅里的糖变稠,有大颗大颗气泡出现时,火就要小一些,否则锅边上的糖就会焦掉。”在制作现场,林清边用大铁勺不停地搅拌锅中的麦芽糖,边介绍。

制作不易,装罐也不易。林清介绍说,熬制出来的麦芽糖并不能马上装罐,要等到第二天早上,再把尚有余温的麦芽糖装罐待售。说着,林清从库房里提出一桶前一日制作的麦芽糖,开始示范装罐。他手里拿着两根厚竹片,在桶里搅两下后一抬手,就把相当分量的麦芽糖精准地装进罐里。林清说:“麦芽糖拉开后会拔丝,而且又黏又软,所以这不仅是个力气活,还得用巧劲。”

2013年,大洋林氏麦芽糖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该项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林清想到,其祖父林一地早年在莆田各地走家串户叫卖麦芽糖时,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林大爷”,因此,他以大家对爷爷的尊称为名,注册了“林大爷”麦芽糖品牌,并在莆田开起了麦芽糖销售专卖店,同时搭乘电商快车,扩大林氏手工糯米麦芽糖的影响力。目前,他们的产品已经销售到全省各地,也让这项老手艺唤起更多人的甜蜜回忆。

制作麦芽糖很辛苦,日复一日的手工重复也乏味,林清坦言,也考虑过以用机器代替手工制作,但一想到机器流水线式的机械生产,毫无传统手工制作的人情与温度,他就觉得“这样的麦芽糖不是大家记忆里的麦芽糖”。如今愿意学习这项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林清有过担忧,但眼前他所能做的,似乎也只有提醒自己:要把这门“甜蜜”老行当继续进行下去。“我不想让祖传的手工艺失传,而且如今食用绿色食品的人越来越多,销售有一定的市场。希望祖传的麦芽糖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我们也想发扬传统美德,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麦芽糖的文化内涵。”林清说。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