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发展加工业,稳定农产品价格 “有了麻竹加工厂后,这几年虽然我们麻竹的产量逐年递增,但收购价格还是稳中有升,平均每公斤在2元左右,而且是厂家直接上门收购,实在是太方便了!”宝斗村村民陈清德告诉记者。 在龙山镇漳州明成食品有限公司车间,300多名工人正在流水线忙碌着。漳州明成食品于2007年7月投产,采用先进的全封闭生产模式生产竹笋产品,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负责人杜德明说,光他们一家公司每年在龙山镇就要收购1.5万吨竹笋,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今年又投资2.5亿元,在龙山镇南蔗村建了占地100亩的新厂。并且与科研院校合作,准备利用笋头、笋壳等材料,生产膳食纤维食品,这种产品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是便秘、肥胖症、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把一根麻竹吃干榨净。 龙山镇党委书记吴建忠说,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轻则一年白干,重则血本无归。价格的大起大落,也会影响生产的正常秩序,影响生产安排,如何最大程度保障农产品价格稳定,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加工业可以说是农产品价格的“定海神针”。 龙山镇如此重视农产品加工业,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全省闻名的甘蔗大镇,却吃了没有专业加工企业的亏。上世纪90年代,几万亩的甘蔗从畅销变为滞销,众多蔗农亏得欲哭无泪。有了这个教训,龙山镇镇政府从本世纪初大力发展麻竹产业时,就着重于高标准引进麻竹加工企业,极力为当地竹农免除麻笋卖不出、价不稳的后顾之忧。 价格有了保障,竹农发展生产的信心更足了。虽然龙山镇麻竹种植主要以个体农户种植和小农经营模式为主,但是镇政府提出无公害种植麻竹时,却得到了农户的热切响应。为何?因为加工企业收购麻笋时,是否有农残,价格差了一倍。2012年,南靖县龙山镇农产品协会成功申请了“南靖麻笋”国家地理标志,2016年,龙山镇绿色无公害麻笋总产量达到21.6万吨。 龙山镇太保村村民陈世旺说:“我们镇的麻笋收购价比其他地方要高出近一半,因为是无公害种植,符合出口标准。”他举例说,去年11月,重庆一家食品企业慕名过来收购麻笋干,其他地方1公斤54元他们不要,我们1公斤70元他们抢着要。 用工业标准务农,保证农产品质量 龙山镇有耕地面积4万亩,山地面积33万亩,发展农业大有作为。麻竹深加工的成功模式,让龙山镇农民深刻感受到了用工业思维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们用工业思维经营农业,在致富路上越走越顺畅。 位于龙山镇宝斗村的南靖县宏顺果蔬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理事长陈顺水说,工厂化生产能最大程度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助于实现产品的优质优价。 宏顺果蔬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一整套标准园生产制度:给社员统一发放农资;社员在农事作业时,需对农业投入品的情况进行记录;蔬菜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农残检测;只有合格的蔬菜,才被统一贴上“宏源顺”品牌,并附上可追溯条形码。有了这样制度,整个合作社的菜农信息、技术指导意见、入棚时间、施肥施药、每一茬作物的产量一目了然,有利于品质的掌控。在宏顺果蔬专业合作社,还有1座烘干厂和1间150吨冷库,这些都为产品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社员陈清泉高兴地说,有了标准化,消费者根据条形码,可以进行质量追溯。这种方法,让他们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实现了优质优价,如豇豆,每公斤能多卖6毛钱,用工业思维务农就是效益好。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双明村百汇绿海现代农业公司门前的标语引人注目。该公司是省农业厅认可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航天品种试验基地。公司负责人吴亚海说,公司生产的蔬菜全部是“四个100%”:百分百智能温室育苗、百分百温室大棚栽培、百分百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百分百实现无公害供应。他们还与沃尔玛、永辉、新华都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按照市场需求种植不同品种的蔬菜。 龙山镇圩埔村的南靖绿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了保障鸡蛋的质量,专门进行了工程蝇养殖。总经理黄逸州说,经过驯化培育,我们养殖的工程蝇具有品质好,饲喂容易消化的特点,每只鸡在成长过程中日添加6克鲜工程蝇,可提高比重和成活率,增加抗病能力,产蛋期添加鲜工程蝇8克,可提高产蛋量12%,改善蛋品品质,提高抗体能力,延长产蛋周期。这样的鸡蛋,在市场一个可以卖到3.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