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科技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黄淮海冬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实现新突破
2017-06-29 09:31:38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图为冬小麦一次性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田间观摩会现场。张斌杨英阁本报记者王腾飞文/图

在农业生产劳动力日益紧缺的当下,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技术因其省工节肥、绿色环保的显著优势,已成为化肥减施增效的重要发展方向,在玉米上已经获得成功。而冬小麦因长达200多天的生育期,实现一次性施肥难度更大,成为科研单位攻关的重点。

日前,记者在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付家村举办的田间“冬小麦一次性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田间观摩会”上,了解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山东省农科院承担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主要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和试验实践,已探索出了冬小麦一次性施肥的成熟技术。

1

减氮 20%节水40%的情况下不减产

日前,参加山东省农业厅和山东省农科院举办的“冬小麦一次性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田间观摩会”的70多位专家、技术人员和种粮大户代表,实地见证了招远市张星镇付家村的小麦采用一次性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试验成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麦控释肥一次性施用试验共设8个处理组,将常规的底肥+追肥与肥料一次性作为底肥施入进行细致的对比……这样相同处理的试验已经持续跟踪了7年。

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彦介绍,多点多年的试验证明,冬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在等氮投入情况下,控释肥与优化施肥处理的田块(氮磷钾投入量为14-5-10),76%的地块可以实现增产7%~8%。在减少氮肥投入20%的情况下(氮磷钾投入量为11.2-5-10),则能够实现基本平产,这其中还有30%的地块能实现增产,增产幅度小于6%。这也就意味着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在无需后期追肥的情况下,不仅没有造成减产,还可以实现小幅增产。

而如果将一次性施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结合,应用效果更佳。据介绍,往年当地平均降雨量为180毫米,今年的降雨量只有90毫米,水肥一体化的效果很明显。今年5月底当地小麦遇到热干风,大部分小麦出现早衰,籽粒比较干瘪,而采用一次性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小麦,防早衰效果非常明显,籽粒更为饱满,并且抗倒伏能力强。

该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兆辉表示,经过多年的田间试验,冬小麦一次性施肥试验能在减少氮投入15%~20%的前提下实现不减产,每亩省工100元。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在减少氮投入15%~20%及节水40%的前提下实现不减产或小幅增产,微灌条件下冬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2

专用肥料和施肥播种机研发成功

众所周知,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长达220多天,生产中常用的肥料产品肥效期短,必须通过多次追肥才能满足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生产上费工费力。

“多年来,小麦施肥技术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发展,推广了小麦氮肥后移、高产小麦注重灌浆期养分投入的分期施肥方法,在提高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农村劳动力价格逐渐增高、追肥表施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肥料利用率降低,尽管施肥量逐年加大,小麦产量提高幅度却不显著。”刘兆辉告诉记者,总体来看,当前小麦生产面临操作环节多、增肥不增产、高效肥料缺乏、农机农艺不匹配和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突破传统施肥习惯,研发黄淮海冬麦区减少劳动力投入并保证小麦产量的新型肥料和一次性施用技术。

那么,怎样做到一次性施肥就能满足小麦整个生育期的营养所需?李彦介绍,由于普通肥料氮养分转化速度快、易流失,要用专用缓控释肥,让肥料释放高峰和作物需求规律相吻合,所以包膜很关键。“我们通过产品的配伍筛选和自主研发,通过材料、工艺优化及多年大规模的田间对比试验,攻克了包膜紧实养分不释放和包膜难降解的问题,成功开发出了小麦专用一次性施肥产品,产品具有膜材易降解、安全环保、环境友好、成本低、投资少的特点。”

除了需要专用缓控释肥,通过机械化将肥料施用在特定的位置也是一大关键技术。李彦介绍说,通过研发的黄淮海冬小麦播种一次性施肥播种机,可以实现将肥料侧深施于横向距离种子4~6厘米、纵向距离种子3~5厘米处,小麦种子播种深度在3~5厘米,此外,可以同时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

3

冬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基本成熟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农科院资环所对冬小麦一次性施肥产品的研究已持续12年,冬小麦一次性施肥田间系统应用研究也有4年时间,在山东、河北、河南3省共设置了120多个试验点,其中山东省有80多个试验点。到目前为止,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和筛选出小麦一次性施肥专用肥料品种;研制出黄淮海冬小麦播种一次性施肥播种机;形成了小麦一次性施肥关键技术,明确了施肥效果;编制了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规程,形成了地方标准。冬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刘兆辉总结说,冬小麦一次性施肥减少了氮素的投入,对减缓氮素淋溶,降低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具有一定的作用,更符合国家对药肥双减政策的要求。更重要的一点,是能争时、省工。该技术在上茬作物(多为玉米)收获并秸秆还田后立即进行,将施肥、播种、镇压一次完成,省去了人工施肥和机械耕翻整地及浅耙工序,播种进度可提前1天,大面积播种可提前3~5天,不会因其他原因耽误最佳播种期,为培育冬前壮苗争取了时间。同时采用长效肥品种可适当节省小麦返青拔节期1次追肥操作,节省劳动力。平均每亩节省2~3个用工,亩增收100元以上,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观摩会上,来自全国农技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对冬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对于化肥减施增效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提倡轻简化生产,在一次性施肥肥料品种研发成功的条件下,农机与农艺配套,推广潜力巨大。同时,专家也指出,这项技术尚有一些内容或者细节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例如,不同生态区和土壤类型区的缓控释氮肥还要研制和筛选;分层施肥机械还要进一步研制;一次性施肥条件下的养分利用率还要提高,并防止后期脱肥现象的发生。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