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2017-09-15 09:08:09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生态立农绿意厚植

发达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必须厚植于乡村文明和绿色国土的底板之上。绿色生态是核心竞争力,是长期可持续潜力,也是农业的基本目标之一。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应该贯穿“绿色生态可持续”的主线,应该是铺满绿色的小康路。

十八大以来,在“加减”运算中,在“得失”权衡中,用行动厚植绿色中国的三农土壤。

围绕农业部提出的“2020年彻底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去年以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为重点举措,全国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长,一些地方甚至实现负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近16亿亩,机械施肥面积超过8亿亩,有机肥施用面积3.8亿亩次,绿肥种植面积约4800万亩。

全国农药施用量则继续保持零增长,其中三大粮食作物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4亿亩次;粮食、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超过5亿亩;秸秆还田面积8亿多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60%。

置身农田,人们发现农民种地用大水大肥猛药的习惯变了,杀虫灯、粘虫板、水肥一体的滴灌系统越来越常见。“100亩西红柿,一半施有机水溶肥,一半用化肥。”河南省原阳县番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庄福旺发现,用有机水溶肥灌根和喷叶的植株长势更好、病害更少、产量更高。

大批的农业科技专家、“土壤医生”,长年累月在乡村奔走,把一喷三防、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植保、生物绿色防控、农膜降解回收、种养结合、休耕轮作等等技术,一项项落实到田间地头,合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轨。

增收致富农民开颜

经济新常态下,农产品价格和农民务工收入增速“双下降”,但十八大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却连年跑赢城镇居民。

答案在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经济新业态泉涌井喷,为农民增收注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一个5角钱的核桃,加工成风味核桃能卖到1元钱,做成核桃乳每罐售价达5元,而制成核桃胶囊可售10元一粒——农产品加工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可见一斑。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3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5.4万亿元,年均增长8.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超过2.2: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这组数字充分说明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稳中提质增效。

十八大以来,“旅游+”首度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游热闹红火起来。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近24亿人次,较2012年增加16亿人次,营业收入实现翻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城里人越来越频繁地来到农村,农产品越来越便捷地进入城市。农产品进城、线上线下融合的局面初步形成,农业电商发展进入“快车道”,5年间,总额约2200亿元的农产品实现网络零售交易。

随着产业的融合升级,农民也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成长为被现代市场理念武装的新时代农民。一批职业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领力量,带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超过30%。他们用智慧与汗水耕耘着充满希望的田野,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

湖北天门,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向科学种田要产出效益,向民主管理要合作效益,社员年均收入8万多元;黑龙江克山,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吸引农民带地入社,实现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目前入社农户2600余户,耕种土地5万多亩。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铮铮誓言诠释着我们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信心。在这场全民战役中,产业扶贫冲在主战场。

在山水秀美的湖南湘西,特色产业成为助力农民脱贫的金钥匙,保靖县中心村贫困户向元焦靠竹鼠养殖产业迈上了全国农民1.2万元年均收入水平的新台阶。

2012年以来,全国和向元焦一样摆脱贫困的人口达5564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也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6年的4.5%。

在历史的长河中,5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在历史的卷轴中,5年的跨度又足以展开一幅绚烂的图景。十八大以来的三农新实践、新探索、新成绩、新经验,弥足珍贵,令人振奋。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三农的航船必将破浪向前,行稳致远。(记者李炜缪翼)

首页 上一页 [1] [2] 显示全文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