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公益> 扶贫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小小的甘薯,让畲村大大变了样
2017-10-12 08:45:3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霞浦沙江镇大墓里村党员致富能手牵头组建合作社,让该村通过发展甘薯产业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东南网10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枫 通讯员 夏斌)一畦畦修整有序的田地里,村民们正在为甘薯后期管护忙碌着;甘薯合作社产品展示厅里,来自浙江的客户正在了解品种丰富的淀粉、粉丝系列产品……近日,记者来到霞浦县沙江镇大墓里村,感受到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畲村正焕发着新活力。

近年来,在村支部带领下,村民们依托合作社不断做大甘薯产业。去年,全村甘薯种植面积1500多亩,出产精制干淀粉700多吨,加工精制粉丝50多吨,总产值520多万元;80%以上村民从事甘薯产业,人均纯收入11530元。

强化队伍建设,培育脱贫主力军

大墓里村,现有286户、1269人,原来交通不便,生产条件落后,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仅3120元,被列入市级贫困村。

如何改变贫穷面貌?村支部决定以强化队伍建设为抓手,推动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该村积极推行“三向培养”工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党员致富能手逐渐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村级党组织强化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何因地制宜带领村民谋发展?

大墓里村村中的土壤为沙质黄土,且中低海拔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种植甘薯。经调研,村支部将目光锁定甘薯产业。

村两委主要成员外出考察,并经村民代表大会确定,选择甘薯作为“一村一品”发展项目。

2010年底,注册资金60万元,由村支部两名党员干部和3名党员致富能手牵头组建的“三民甘薯淀粉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主导产业发展,列入责任清单

2011年,甘薯合作社从浙江引进新品种“瑞薯8号”“平阳红”,全村试种60多亩,当年丰收,社员人均增收3000多元。

尝到甜头的社员积极性更高了,不少外出村民也纷纷返乡,加入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新吸纳社员103人,甘薯种植面积增到800多亩。

村里把发展村级主导产业列入党支部责任清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引导村民发展生产。村两委成员多次带领党员和致富能手外出考察,学习甘薯种植、加工和产品销售经验。同时,通过邀请省市县农技专家现场培训、开办职业农民培训班等方式,为村民提供各类技术帮扶。

2013年以来,合作社先后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村民976人次,提供生产帮扶资金160多万元。村里还建立甘薯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新品种实验基地,改种从省农科院引进的“泉薯9号”“福薯系列”等品种。

“合作社刚成立,我们就把贫困户列为重点关注对象,积极动员他们入社。”村党支部原书记雷石英说。合作社成立第二年,村里18户特困户全成为社员。

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机制的带动下,贫困户在品种引进、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优先享受“一条龙”服务,免费提供薯种、统一配送肥料、优先保价收购。截至去年底,18户特困户中,已有11户成功脱贫。

设立“齐创”党小组,打响品牌

2013年12月,农业部甘薯研究所所长深入大墓里村调研,称赞该村在我国南方地区单个建制村中种植甘薯面积最大、亩产高、品质好。

虽然甘薯种植、淀粉加工获得成功,并初步形成较稳定的产业和市场,但村支部和甘薯合作社并未满足,把发展的眼光转向淀粉深加工,力求把一块甘薯“吃深吃透”。比如,原来一公斤淀粉售价10元左右,现在加工成粉丝,每公斤售价可达50多元。

去年3月,村支部深化“党支部+合作社+致富能人+农户”发展模式,专门设立“齐创”党小组,把部分党支部成员以及党员中的种植大户、群众骨干组织起来,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打造省级示范社,成功注册“山哈”品牌。

“近年来,我们从各渠道争取资金扶持,共投入500多万元,新建厂房、引进设备、改进工艺,淀粉、粉丝等甘薯系列产品的产量大大提高,品质也更有保障。”村支书钟国清说。

实行统一标准耕作、统一购置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六个统一”后,纯天然、无污染、无添加的“山哈”甘薯系列产品渐渐打响品牌,客商纷至沓来。

“发展甘薯产业,不仅促进本村村民脱贫增收,还带动周边乡镇村庄的甘薯产业发展。”沙江镇党委书记叶小舜说,该镇的古县、南屏以及邻乡水门等村种植甘薯农户已达1200多户,种植面积6000多亩。

栽种120多亩东槐杨梅,打造230多亩的樱花、紫薇、海棠花木基地,规划畲族特色风情村……当下,村支部又在着手壮大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带动甘薯系列产品销售。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