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坚持扶真贫真扶贫 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从前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如今,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68万元。柏洋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靠什么?靠的是一种坚持,一种“滴水穿石”的扶贫精神。 为了柏洋村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对帮扶柏洋村从未停止,出智、出财、出技术……正是坚守这种精神,加上村两委带领干部群众执着拼搏,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奇迹。 2014年,重印发行的习近平同志著作《摆脱贫困》在八闽热销,省委书记尤权在学习体会中指出: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这体现了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韧性意志,体现了弱鸟先飞、勇为人先的创业激情,体现了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是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福建省正是以这种精神为动力,一项项惠民政策不断出台,一项项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等民生项目相继落成,一个个发展短板得以补齐,一个个特色产业得以培育发展,一个个新型农民呈现在世人面前。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万千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贯穿20年造福工程的,也正是当年习近平同志在闽大力倡导的“滴水穿石”奋斗精神,是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 20年前,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一项扶贫搬迁工程—造福工程。从1994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每年将此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20年来,福建省造福工程的搬迁对象不断拓展,搬迁规模不断扩大,补助标准不断提高,搬迁形式不断改进,经历了扶贫搬迁、消灭茅草房、帮助连家船民上岸、避险搬迁、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住条件等阶段。如今,造福工程赋予“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精神,把居住在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农户纳入造福工程搬迁改造对象,促进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统一。截至目前,全省有6000多个自然村、101万人整体搬迁至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水平较高的聚集地。“造就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这是群众对造福工程朴素的表达。 造福工程让一部分人短期内摆脱贫困,是一项“消除绝对贫困”的有益探索。 福建省在推进扶贫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秉承“滴水穿石”精神。罗源县茶树品种单一,效益低,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山区农民贫困面貌,罗源县农业局茶技站站长江月平花了10年时间,潜心研究开发茶树新品种,最后经她选育的榕春早品种于2012年3月通过了省级茶树良种品种审定,成为福州市唯一的省级茶树良种。当地茶农非常尊敬她,一遇什么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她。她忙碌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茶山上。一次,由于过度劳累,江月平病倒了。然而,出院不久,她再次出现在茶山上。她说:“茶农需要我,只要还能爬得动,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如今,有机茶园遍布全县,为茶农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滴水穿石,扶真贫,真扶贫。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各地摆脱贫困的步伐在加快。2013年,23个扶贫重点县的 GDP、地方财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4%、21.6%、12.9%,比全省增幅分别高出1.4、3.1、0.7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