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篇 蓝天下 铺展锦绣卷轴 蓝天做幕,绿野为席,田园美景尽收眼底:一栋栋农家小院幽雅静谧,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平坦整洁,一条条小河清澈见底;道路两旁,树木成行,房前屋后,清爽整洁。葱郁、整洁,是永春美丽乡村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龙须沟”式的蜕变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是很多农村的写照。曾经,永春县的乡村环境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乡村的公共配套设施与城区相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为此,2012年,永春县启动“百村整治、十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每年抓好10个县级示范村,优先将桃溪流域沿线、旅游景点沿线、镇区周边和高速、省道沿线列入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层级推进,滚动发展。 怎么想到要先行一步?永春是个山区县,也是一个农业县,同时也是人口净流出的县。因此,县委县政府决定从美丽乡村建设入手,解决农村环境、产业发展等问题,乡村变美了,老百姓就会被吸引回来,留下来发展。 美丽乡村是啥样子?建设伊始,永春县就确定了“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建设目标,实施“治污、美化、绿化、致富、和谐、创新”六大工程。“首先是要解决环境脏乱差、污水乱排放等问题。”永春县农办主任陈丽红介绍说。 姜莲村是第一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县级示范村。“住一晚再走吧,村里现在不比城里差,空气还更新鲜。”每当有贵宾到村里参观,村民郑福业总是盛情邀大家在当地住一晚。 2012年,姜莲村的污水潭改成了人工湖,黄泥路变成了小广场。郑福业家位置好,门前就是人工湖,按城里地产广告的说法,算得上“临水别墅”,这让他觉得很有面子。可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前,郑福业绝对不会有这个想法。别说请客人留宿,就是儿子放学回家,他也不想让孩子天天呆在家里,因为家门前蚊子多,垃圾多,污水多。 姜莲村是个山顶村,地形类似一个小盆地,两条小溪在村中汇聚,因为地势低洼,形成一个小水潭。全村人口一千多,“以前村民卫生观念不强,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垃圾常往水边倒。你说环境能好到哪儿去?” 这个类似老舍话剧《龙须沟》一样的变化,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专家的设计,这个“臭水沟”可以变成“小西湖”。2012年3月动工,6月底基本完成,之后陆续建成小公园和四十多盏路灯。如今,湖里倒映着岸边新装修的房屋,水中鱼儿嬉戏,岸边绿草如茵,湖边回廊亭台一应俱全。老人们散步聊天,和在城里的高档小区几乎没什么区别。 姜莲村村支书姚连枝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村集中攻坚整治中心村的生活垃圾,拆除了部分破旧公厕和禽畜圈养舍,在道路两旁和公共场所放置垃圾屋,聘请专人定期清运处理沟渠、道路、群众生活区的垃圾污泥,不留一处卫生死角。此外,还发动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等“四旁空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种满桂花、兰花、罗汉松、天竺葵等植物,为安静的小村庄平添了雅致的趣味。历时几个月的“美容”之后,姜莲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慢慢养成不乱倒垃圾的习惯,这也让姚连枝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农村污水处理一直是个大难题:一些农村大多采取废水在宅前宅后土壤中自然下渗、粪便储存在三化池就地处理的简易方式,容易污染环境。但星罗棋布的农村不可能套用城区污水统一收集处理的模式,怎么办? 丰山村在农村污水处理上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该村是个年养猪6000多头的养猪大村。为了改变脏乱差的情况,该村变生猪散养为集中圈养,采用了“猪-沼-果”模式,将污水猪粪便集中引入沼气池处理,再引入村污水处理厂处理,使污水达到达标排放。 家庭污水排放则采取推广使用聚乙烯化粪池的办法。这种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物膜法处理技术设计制造的新型环保化粪池,相对农村以往使用的三化池,安装更为简单,也更经济,更重要的是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了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对于房前屋后水沟里的废水、污水则统一引入到村里的湿地公园,经过湿地公园的截污、过滤,以及水生植物的吸附,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永春县丰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庆先介绍说。 穿城而过的桃溪是永春人的母亲河,也是泉州600万人口饮水的重要水源地。桃溪流经全县一半的村庄,流域周边生活了60%的人口,30多万人的生活污水导致桃溪水质变差、水体浑浊。为此,我县坚持把“治污”放在桃溪流域“治污”、“绿化”、“美化”三大战役首要地位,突显对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视。经过两年多的治理,桃溪旧貌变新颜,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正沿着桃溪两岸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