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下一个个特色“大饼” 建设农村比建设城市难度更大,因为每个村庄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底蕴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农字“透脚糊”,农村工作——存在着民事难、资金难、观念难、落实难、持续难等难题,在闽南民间用这样的话形容。永春地域呈东西狭长的网状结构,200多个村各自的区位、自然地理条件等差异非常大。美丽乡村建设从何处入手呢? 不搞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标准、不拘一个建设模式,建设伊始,永春县就确定了这三个原则。农村就要建得像农村,要突出永春的闽南特色、自然生态、乡土气息,装饰风格、体量、色彩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规划是建设的指南针,更是建设工作的依据。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为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编制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规划,加强村、线、片等各级规划的衔接。 根据建设的“三不”原则,在建设中更加注重利用乡土材料,做到“三多三少”即多利用毛竹、杉皮、稻草、石板、溪石等乡土生态材料,多利用农村旧、废材料,多种植本地乡土树种、花草,少用水泥、少铺木栈道、少建城市化公园。 岵山镇是永春的南大门,泉三高速、莆永高速公路穿越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拥有2000多棵百年古树和350多座明代至近代的闽南传统民居,镇域内还有400多年的明朝福茂寨、清代炮楼、和塘古街、陈氏宗祠、清水祖师故里仙硿岩等文物古迹,是闽南地区唯一遗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古镇,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中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区域,茂霞、塘溪、铺上、铺下四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但古街、古树、古厝、古寨、古民俗这些资源优势要转化为发展优势,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有人形容这些资源像一块大饼,但要从哪个角度啃下第一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措施,岵山镇“啃下了第一口”。 该镇党委书记周伯祥介绍说:“通过提级拓宽2公里多的和林道路、塘溪道路,使和林、茂霞、塘溪三个古村落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聘请专业设计团队精心规划,现场指导施工。在不搞大拆大建的情况下,按照和塘古街原有白石基、红砖墙、小灰瓦、燕尾脊的闽南风格进行立面整治,对古厝按照修旧如旧的风格进行整理,同时对线路进行整治。将被称为闽南建筑工艺的绝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兴堂(李家大院)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泥雕以及绝美绝伦的对联、书画进行保护性开放展示,在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二层特色建筑敦福堂增设了华侨文化展示馆,在闽南传统民居典型建筑明德堂增设耕读文化展示馆、民宿、农家乐等,修建生态步道将300多亩的田园公园、荔枝公园串起来,原汁原味地体现农村、文化、传统的味道等等。” 三个古村落串点成线,使原本零星分布的古厝、古树、古街、古寨攒成一团,为下一步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原有风格进行适当的修建,提高的是效率,省下的是资金。从动工建设到工程基本完工,岵山镇仅用了两个月。在岵山镇,记者看到很多细节处,或用女儿墙、或用残墙,或用竹篱笆作为点缀,修建方式看似简单,却起到了“点睛”作用。“这次我们花在绿化上和钢筋水泥的钱最少。”周伯祥说,按照原有闽南风格修建需要使用大量本地能工巧匠,这拉动了就业,当地村民广泛参与进来了,群众积极性高,工作就非常好做了。 “县城车来车往不如乡村的宁静悠闲。”孩子为父母亲在县城买了套公寓,居住了一段时间后,茂霞村村民尤爱珠老两口感觉住得不习惯,于是就偷偷地把公寓租了出去,悄悄回到茂霞居住。乡村建设得热火朝天,尤爱珠很高兴,看到设计人员、施工队在家门口忙碌着,连忙烧了壶水,递上了点心。村委会主任陈建华打趣道:“游客以后会越来越多,在家门口摆个摊卖矿泉水,生意肯定很不错。”尤爱珠笑着说,不卖矿泉水了,就在门口添置一下石桌椅,义务供茶水,有那么多人来看我们的村庄,多好。 一座有文化品味的优秀建筑,其精神内涵所散发的光辉常常超越功能本身,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化标志。岵山镇保存比较完好的闽南传统建筑有80多座,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当地的发展,也成为旅外岵山人的乡愁寄托。得知岵山镇对这些古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时,旅外的岵山华侨反响很强烈,都说“这是岵山历史性的变化”。明德堂的陈文志长期旅居香港,老家的房子一直闲置着,得知消息后不仅立即表示无偿提供给政府使用,还特地回了趟老家,自己掏钱修缮清洗房屋。在旅外华人华侨眼里,自己的古厝能为家乡的发展作一份贡献,对他们来说是“无比自豪的事”。 永春县湖洋镇蓬莱村地处锦绣状元山下,历来有“蓬莱对锦绣,朝中有名字”之美称,蓬莱溪从村中穿流而过,波光粼粼的溪水清澈见底,常常有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该村以“梦里水乡、文化蓬莱”为主题,拆除旧厕、临时搭建建筑100多处,平整土地恢复绿地11亩,购置竹筏、脚踏船、电动船,建设了水上娱乐区,使今日蓬莱景色更胜水乡周庄。 永春县委县政府多次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要多建设能体现自然生态,符合实际的乡村建筑,多种些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物,如水稻、瓜果,学会规划与反规划,力求彰显生态、民俗、产业地域特色。 在具体实施中,形成了“田园风貌型”、“特色文化型”、“滨溪休闲型”、“生态旅游型”、“造福新村型”、“ 产业带动型”等类型的美丽乡村。下洋镇新村村、五里街镇大羽村、蓬壶镇观山村、仙夹镇东里村、湖洋镇镇蓬莱村等5个村入选“泉州美丽乡村”,苏坑镇嵩山村、仙夹镇山后村、桃城镇丰山村等3个村获评“泉州美丽乡村”入围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