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村落“建档” 古村落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遭遇着现实烦恼。“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十年就消失了90万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呼吁,“加强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留住人脉文脉。” 2012年,在冯骥才的呼吁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工作。目前,已公布三批传统村落国家名录,共2555个,但这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仍极不匹配。“只认定还远远不够,当务之急是要赶紧为这些传统村落建立‘档案’,因为就在我们说话的此刻,很多村落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亡。”冯骥才说。目前,冯骥才及其团队已经为100多个传统村落建立了档案。但是我国自然村有200多万个,行政村有60万左右,即便只为其中的一部分村落立档,那也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让古村宜业宜居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指出,古村落保护需要整体思路,综合性的保护措施,让古村落成为宜业宜居的家园。保护不是给古村落上把锁,而是要让它们活起来。作为文物部门不能单纯考虑古建筑保护,更重要的是考虑原住民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因地制宜,指导当地村落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增加收入的产业,比如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推广传统手工艺品等。按照传统村落的不同价值,考虑居民生活实际需要,文物部门相应提出、制定整体保护、局部、和外貌保护方案。通过古村落的保护让居民生活有改善,让原住民也能相应享受到现代生活的服务,将古村落成为宜业、适宜居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