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中心网副总裁陶泽: 国内公益基金会发展处于“青少年”5年内迎来基金会激烈竞争时代。“尽管提到非公募基金会,有些老总还误以为是如同‘博时基金’这样的理财产品,但中国公益基金会正在花30年的时间去追赶有着150年公益历史的美国。伴随着这种‘火箭般’的发展速度,中国基金会必将在5年内迎来激烈的竞争时代,优胜劣汰。” 198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公益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由此拉来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序幕。等到 1988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希望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公益登场,正式进入借助社会民间资本解决当时贫困的阶段。此后,在1995年到2003年期间,中国基金会一直维持在500多家没再从数量上增长,而是进入全面整顿期,这期间一直是由人民银行和民政部担当基金会的主管部门。 直到2004年新《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落地,基金会开始重新定位。中国基金会在试图用30年的时间去追赶美国150年的历史,每个阶段的发展周期都在明显压缩。但从鲜有的上市公司基金会数量、严重匮乏的有质量的民间NGO服务团队方面看,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还处于“青春期”。我们一直在研究基金会的发展趋势。10年前,美国基金会中心拒绝接待我们团队,大家回来的第一个意识就是注册了基金会中心网这个域名。3年前,美国基金会开放了,愿意对外分享所有数据,我们立刻去学习,意识到信息透明化才是基金会的生命线。我们启动基金中心网,大量倡导信息数量的透明化,希望推动中国基金会更加规范化运作。 圈内人都知道,按照现行政策,非公募基金会以收入的 10%作为行政管理经费,仅靠这点资金是没办法生存下去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运作资金变得更雄厚,才能有10%的资金扩容,让基金会良性运行。而聚集资金的最核心因素,最直接的是让出资方知道已经花出去的钱用在哪儿了!以美国铝业基金会为例,其理事长就是出资企业的全球总裁,他全年主要工作就是考虑上千万美元的资金通过基金会怎么花出去。企业回馈社会,有多维度的考虑,驱动因素包括建立一个好品牌;获得企业员工的认同感;给企业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针对客户进行就业培养;甚至可以资助研究所,用较低的成本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等。美国教授波特说过,战略慈善是一种好的方式。中国企业家也会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从非公募基金会爆发式增长的现象判断,5年内必然迎来一个激烈竞争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