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闵凌欣 通讯员 王树瑜)黄褐色的木板墙带着时间沉淀的印记,青灰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幻化成层层白光,大排屋前整齐的红灯笼和对联点缀成趣。在青山、白云、翠谷环绕下的双同村,有着油画般的美丽色彩。
走进浦城县富岭镇双同村,很多人赞叹它的美丽和富裕,更惊讶于它拥有的匡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十佳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五个国家级品牌。
过去,双同村可不是这个模样。这个革命老区村曾经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五十炉灶二十光,有女不嫁双同郎;三餐吃着苞谷饭,缺粮缺钱缺姑娘。”为了生计,有人向茂密的森林抡起刀斧,建起炭窑。然而,树被砍倒了,不仅没有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反而带来了水患和泥石流等灾难。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30多年前,高中毕业后就当上村护林员的李仕银下定决心,一定要保护好森林。担任村支书后,李仕银带头将自家五兄弟的烧炭窑砸掉,挨家挨户宣传《森林法》,召开村民大会,与村民签订村规民约,终于使匡山的所有炭窑熄了火。村里成立了护林队,对偷砍树的予以重罚,匡山林区逐渐由乱到治。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发展思路,把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这片林木除了我们自己村民保护,也离不开邻省村民的支持。”在一次支部大会上,李仕银向村干部说,双同村地处闽浙边界,山林与浦城、浙江龙泉的几个村连成一片,森林持续管护难度大。后来,双同村会同匡山周边的莲塘畈、高坊、前洋等8个村,建立大匡山9村联防保护生态机制,闽浙赣边界林业联防管理,共同保护森林资源。
如今的双同村,拥有近4万亩原始次森林,近11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达97%,百年古树与天然的红豆杉、青钱柳、香榧、黄檀、酸枣群汇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3万余亩的生态公益林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30余万元收入。
一棋走动,满盘皆活。在生态资源保护和推动下,村党支部以原始森林作为匡山旅游的亮点,以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特色,走可持续的绿色致富路。村干部、党员群众带头掏钱,村民们集资合力,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先后投资1500万元用于匡山旅游开发的公路硬化、匡山陈列馆改造升级、停车场硬化等。逐步完善省级“森林人家”建设,先后装修30个农户家庭宾馆。同时,鼓励村民生产酸枣糕、笋干、蜂蜜、杨梅酒等特色农产品。随着游客涌来,村民的土特产品供不应求,仅酸枣糕一项就给村民人均带来3000-6000元收入。2014年,双同村村财收入达5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均以两位数增长。
村经济发展起来后,村党支部千方百计建设美丽村庄。建成了全县第一个沼气村,户户用上沼气池。改造古民居61座,实施了村民俱乐部升级改造、村人行道园林式硬化、区间道路绿化美化、广播电视信号升级完善、自然村引水安全工程等。
“吃着安全水,用沼气烧饭,还有太阳能热水器,我们的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逍遥。”村民们很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