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建设美丽乡村、保护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产业的热情日趋高涨,但并非都有足够财政实力支持项目建设。如何解决资金短缺?宁德市周宁县整合涉农资金,撬动多方投入,走出一条破解之道——
“众筹”建设美丽乡村
东南网4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李清旺 周天鑫)“两年干了十几年的事”
在周宁县七步镇溪头村投用不久的科技综合楼中,办事大厅、警务室、村医疗所、文化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给村民带来许多方便。村支书陈新锥介绍,由于财政力量有限,缺少办事大厅和村民活动场所一直是溪头村多年来的心病,是乡村“众筹”建设模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2013年,周宁县鼓励各村镇整合涉农资金,以小钱撬动多方投入,溪头村也开始着手尝试。“村里提出建设科技综合楼,县财政同意拨款20万元,虽然远远不够总体资金需求,我们还是咬牙启动了项目。”陈新锥说。
项目动工后进展顺利,看到成果后,县法院、公安局、旅游局等单位纷纷给予支持;村理事会也联系在外经商的乡贤筹集了30万元捐款。
尝到甜头的溪头村,继续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之中:千亩油茶基地项目,灌溉池、道路建设和种植补助由财政投入,群众以土地入股,其余由企业筹资,收益按股份比例分成;百草园项目,政府出资10%,其余由乡贤投资,产出按照投资规模分成;村道路硬化,投资60多万元,县交通局拨款32万元,剩下由乡贤出资……2014年,溪头村共投入近400万元建设资金。其中县财政补贴、奖励140多万元,省、市、县部门和镇里帮扶100多万元,企业援助40多万元,村里自筹100多万元。
“这两年,村里路灯、自来水、广场、步行道、防洪堤等设施相继落成,过去十几年也没做过这么多事情。” 陈新锥感慨地说,各方面资金汇聚,共同成就了一个美丽乡村。
亿元投入撬动1.2亿资本
此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周宁每年投入上亿元“三农”资金,但平摊到全县140个建制村和7个社区,收效并不明显。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周宁近年来转变思路,创新涉农资金管理模式,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建立财政投入、村级自筹和社会多方支持“三位一体”的资金保障体系,实现财政小资金撬动大投入。
首先,县里实行“村委申请、乡镇认可、县里评价”的重点创建村遴选机制,在此基础上整合各部门的资金,向示范村进行倾斜,并通过政府引导、规划、宣传,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周宁县住建局局长凌明安表示,美丽乡村建设,调动乡贤也非常重要,但县里并不想只让他们捐资,而是以适当的规划和政策,让他们回乡发展产业有前景、有回报,从而形成常态。
为确保多方筹集的涉农资金“用在刀刃上”,各村镇设立了由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等组成的理财小组、理事会,对资金使用和办事过程进行监督。
以溪头村为例,该村动用众筹资金需经村两委同意并经理事会开会通过,款项直接向各建设项目支付;而从各部门筹措的资金,则由乡镇按具体项目下拨。
在此模式下,周宁县民间建设美丽乡村的潜力被充分“激活”,乡村游项目纷纷落地,收益则按市场规律分成。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该县投入1亿元左右“三农”资金,撬动各方投入社会资金约1.2亿元。接下来,该县还将推出鼓励措施带动群众发展葡萄、油茶种植等既有经济价值,又能发展休闲旅游的农业项目,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