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平整洁净的村道纵横交错,坚固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绿意盎然的街心公园韵味十足,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迹令人流连忘返……在如今的一些岛外农村,井然有序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完美融合于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之间,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 我市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农民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开展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老区山区村建设,完善道路、管沟、挡土墙、篮球场、健身器材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0多亿元对184个行政村(居)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惠及岛外30多万村民。同时加快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防洪排涝、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向农村延伸,目前全市行政村和自然村道路硬化率分别达100%和80%,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和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9.6%,107个村、121个“村改居”社区完成了网格化平台建设,居全省第一,还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全市所有农户都能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涉农信息。 农村改革不断深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去年,厦门的农村土地改革工作开启了一项“重头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启动,做好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利于推动土地流转,为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厦门确定了“二镇四村”作为试点,来自市农业部门的消息是,将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土地确权试点工作。 农业生产谋求转型改革,归根结底是需要人才的积累。目前,我市正加速培育与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目标相匹配的新型职业农民。去年,全市共组织15238人次参加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采取免费培养的方式选送108名农民参加大专学历教育。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农技人员下乡指导,受益农民2669人、减少损失448万元。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创新,市农业部门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建立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与村(居)、合作社挂钩帮扶机制。评出市级规范社、示范社1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近300家,成立合作社联合社。有家庭农场71家,经营土地5000多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