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曾经提出新型农民的标准是要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社会的灾害来源于没有文化,没有文化的人掌了权,低素质的人有了钱,社会多了更多的不和谐。 “文化”在汉语里是动词,是“以文化之”通过施足礼仪,使人变得通情达理、温良谦恭谦让,懂得尊重人和自然。文化和教化就特别相近。教化是把环境中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起来,在日常活动中对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 这些年,我们忽视了教化的作用,仅仅用教育来代替教化,而教育是广泛的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我们忽视了家庭和社会教育,把教育仅仅理解为学校教育。这几十年我们已经把学校喻化成了升学机构,没有了教育功能,更没了教化的功能。 教化在乡村里面是通过文化来起作用的,凡是影响乡村居民行为的因素都属于乡村文化范畴。有人归纳中国村落文化的基本内容为尊祖宗、崇道德、讲人伦、尚礼仪。也可以把它分成物质、制度、社会心里层面的文化。这些文化的要素存在于乡村的什么地方?是美丽乡村非常欠缺的研究内容。 村落的教化功能是由村落的特性所决定的。村落为什么有教化的条件呢?它跟城市社区相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农户是透明的,几家的房子有一个农村院落,家里发生什么事情,村落的人都清楚,就有了村落的舆论;第二,透明的基础上产生了监督,村落舆论是非常重要的监督力量,是约束村民行为最重要的措施和渠道;第三,有了乡村就有了周期性的强化,不断地让人从这种仪式和礼仪当中受到熏陶。 村落的教化途径很多,可以通过家风、村规民约、节日与习俗、农业劳动等方式来实现。 节日和习俗有多方面的功能,维护村境的习惯和制度,组织乡里的协同生活,维系村落的共同秩序,通过仪式的表达,使人的行为和心灵都受到净化。 村规民约能使老百姓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作用,他们就容易去遵守。当老百姓发挥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时,很多事情比我们想像的要好得多。 在农业劳动中,使人得到教化。只要参加过劳动的人,都有共同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知道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研究充分证明,农业劳动对人的个性、心灵、感知的培养是非常的优越,比如在劳动过程中让人体会到了劳动的坚辛,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善待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品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基础。 村落教化有很多特点,自然而然地对人进行教育,潜移默化的,通过言传身教,示范的功能,使人的行为受到影响,而且他教化的内容和手段是综合的,而且他的途径也是综合的。 各个地方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对教化途径进行了很多创新。如文明评选、“文明户”评选、文化墙、文化大院;文化“驻乡”、新乡贤协会等创建;促进乡村尊重自然、邻里和睦、家庭和睦等,弘扬尊老爱幼,为农村培养了留得住的文艺人才,对乡村文明都有着现实的促进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社会系主任 朱启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