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何金)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泉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5.98%,高于泉州全市各项贷款增速51.0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增速46.18个百分点,348户泉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无贷户”转为“有贷户”,占全省新增“有贷户”的44.05%。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笔者以为,泉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同比大幅增长显示,与房地产、传统过剩型制造业“降杠杆”甚至“去杠杆”相反,在泉州,农业这一实体经济正在借助银行信贷等金融手段实行“加杠杆”。 民以食为天,但长期以来,国内农业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经营阶段,“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然而,近年来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这种小农经营模式开始面临巨大冲击,单个农民盈利能力偏弱,随着城市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抛荒”现象。伴随着农民大规模进城,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基础薄弱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农业的出路,必然是规模化、集约化,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是大势所趋。笔者以为,要想撬动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象”,必须像发展现代工业一样,依仗现代金融手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实体经济而言,金融最大的魅力在于能提供杠杆式扶持与支持。优质的农业项目与经营模式,若借助现代金融杠杆手段,运营得当,就能像工业企业那样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 当然,金融机构对农业加大杠杆支持,本身是有风险的,因为农业是一个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行业。但是,笔者认为,绝不能因噎废食。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决策,应该着眼于行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的质地以及经营者水平和能力,而不是行业一时的强弱。 农业是民生产业,需求具有天然刚性。而且在城市化大背景下,这一行业需求不降反升,不是夕阳行业而是典型的朝阳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从这个角度看,泉州各大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企业的信贷支持,是顺应市场法则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