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传统 厦深高铁开通以后,从深圳到福建省龙岩市,也就四个小时车程。 龙岩跟全国各地大部分的三四线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出了火车站只见一个空荡荡的大广场,有很多开摩托车私家车的人凑上来拉客。只有浓重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才让人意识到这是在福建。恰逢清明假期,客运站的车票早早卖完,我只好上了一辆蓝牌车。 司机在盘绕的山间公路上以八九十公里的时速飞驰,我到达培田村时已是晚上九点。下车时就发现脚底下踩着的是鹅卵石,一抬头看到眼前是一口黝黑安静的大池塘,一轮圆月悬在池塘低空上,空气新鲜得醉人。池塘边上是一个旧牌坊,顺着牌坊往前望去,一条鹅卵石路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两边是深陷在夜幕中的古老大屋。 穿过古村,过了一道桥和另一个牌坊,是一个规划齐整的新村,一部分村民住在新村,几乎每家都是一个民宿。民宿的阿姨热情招待了我,端出了一盘自己做的当地小吃“清明果”。这一天,现代和旧时、城市和乡村的场景不断在我跟前切换。 次日清晨7点多,一阵阵急促的鞭炮锣鼓声把我从梦中拉醒,第三届培田春耕节开始了。 春耕节有一支这样的游行队伍:领头的是“神铳队”,男人们,抬着从文武庙里抬出来的神像“神农”,举着“肃静”、“回避”令牌;紧跟着的是腰鼓队、舞龙队,村里的长者穿上唐装也组成一支队伍,还有农具队,农妇直接拉着一头牛就进入了游行队列中。一路上锣鼓声伴着鞭炮声,全村人都出动了。 游行的队伍踏着鹅卵石路,从旧村巡游一圈,又到新村,最后在村口荷花池前面停下来。把神农面向宗祠恭恭敬敬地放好,上供、礼生,行三献礼。接下来,游春牛,开展农耕比赛,吸引了一堆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客。 每年举办的春耕节以农耕体验为主线,让村民和外来游客共同参与,内容涉及扶犁下田、乡村工艺展示、培田小吃比赛、文艺表演。今年引入了海峡乡村建设论坛和纪录片放映,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乡建发烧友。 培田村建于康熙年间的老厝“官厅”里,专家学者围坐在一张大木桌前开起“社会建设论坛”,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旁听的人。到了晚上,在明代大屋衍庆堂里,一场“乡土影像展”成为村民饭后休闲的去处。春耕节这几天,村口路边、大榕树下,随处可看到有三两的人操着外地口音,神色严肃地讨论着一些关于国家、社会、乡村的话题。 可是在村民的记忆中,“春耕节”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节日。60多岁的村民吴来星记得,培田以前有“莳禾节”,每家每户在春天开耕之前会祭拜一番,但不是全村的节日。“春耕节”是邱建生“发明”的。 “耕读文化本是培田村几百年来的文化基础,但现代观念让读书成为跳出龙门的捷径,农耕则成了苦差事。”邱建生将创办“春耕节”的理由解释为:恢复农村耕读传统。 耕读传统是否能因此恢复?吴来星抿嘴一笑,回了一句:“村子比过去热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