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愿望 春耕节的名声在福建渐渐远扬,一位游客跟老村民吴来星说,在厦门的公交车上都能看到春耕节的广告。“培田出名了,以后游客多了,会给村里带来更多收益。”吴来星摇摇头,“游客不要太多,现在这样就可以了。” 吴来星担心的,是800年乡情遭到经济至上观念的冲击。 早在一百多年前,培田的大户吴氏,就制定下严密周详的家训、家法、族规,在村民互助方面,有拯婴社、公益社,族治中至今还留下《拯婴社表》、《公益社章程》、《家法十条》等。但现在这些“乡规”,对年轻人完全没有约束力了。 面对日渐增长的游客,培田村民自发形成了农家乐协会、客家美食协会,希望一起制定一些规范。协会由村书记和主任牵头,几个在村里比较能说事的村民帮忙做理事,几个星期前还组织开农家乐的村民到厦门考察了两天,回来大家都说收获很大。 春耕节期间,趁着邱建生回到培田,一到晚上,村民就拉着他聊天,让他帮忙出主意。目前的培田除了几个大节日和春耕节,村里的游客还是比较少,让村民发展旅游经济外在动力不足,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了。 村民吴载金在深圳和湖南打了20年工,眼看着母亲年纪大了,返乡的念头在心里升腾。这次春耕节他特意回来,听了很多场讲座,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一位开民宿的族兄劝他,“返乡,我们看的说白了就是利益。你看我开民宿虽然感觉上不错,但是一年下来利润并不是很多,回来过这种懒散的生活,赚的钱跟外面打工差得太远了。” 邱建生反驳他:“效益是为了什么嘛,还不是为了这种懒散的生活。多少人在城市拼搏,就是为了能坐下来喝杯茶?你在外面赚5000块钱与在培田赚1000块钱可以画等号。” 吴载金猛点头,但其实他心里还没有做好最后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