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菇类种植大棚。
■福州晚报记者庄永强徐文宇通讯员 刘其燚 洪映 文/摄
目前,罗源县有3万多农户从事菌菇种植,食用菌产业是罗源最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是全国最大秀珍菇生产基地。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菇农积极性高涨,产业发展进一步升级,基本实现了工厂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2014年,罗源县食用菌栽培总量达到1.62亿袋,其中秀珍菇1亿袋(产销量约占全国70%),鲜菇产量9.8万吨,销售产值超7.5亿元。2015年全年,罗源预计栽培食用菌1.63亿袋。
政策扶持设施农业唱主角
起步镇上长治村是省级农民创业基地,这里汇集着数十家食用菌生产基地,记者看到现代化设施在这里已经遍地开花。
在该村的祥业食用菌合作社,100亩标准化钢架大棚正投入生产栽培,还配套了先进的温控设施及微喷系统,成为罗源秀珍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之一。
“基地研发定制的移动制冷设备,只需一个劳动力就可以轻松解决菌袋降温问题。”合作社负责人杨书清说,此设备不仅可以节约菌包搬运到冰库的人力成本,还可以减少搬运过程中的损耗,单此一台设备每天可解决10万袋的菌包制冷问题,大大增加了效益。
杨书清说:“按这样的标准建设,每亩造价9万元,增加产值3万元。省级农民创业基地的各项补助,每亩可获3万元,这为我们分担了不少压力。”
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罗源县农业局局长雷霹说,罗源县积极推广引进新品种、新农药、新机制、新技术、新机器,科技支撑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让这个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点在罗源开发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表现得尤为抢眼。
该公司是罗源县第一家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历经10多年的发展,如今它已成长为福建食用菌产业领军企业,实现了工厂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
6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1万平方米的恒温食用菌标准生产房,3条先进的冷链加工生产线,6条现代化食用菌菌包生产线,一座2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种植示范大棚——走进这个现代化“工厂”,记者看到,菌种培养机、恒温菇房、自动包装机……工业化理念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雷霹说,废弃的菌菇棒如何处理一直是当地头疼的事情,现在罗源能用科技手段把这种劣势化成优势:通过对接高新技术企业,将菌菇棒变为有机肥和环保木塑。
位于起步镇的福州环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引进日本微生物技术进行有机肥生产的公司。去年,环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了4000多万袋废弃菌菇棒,基本清除了起步镇这个食用菌集散中心的废弃菌菇棒。
福建弘景木塑有限公司除了以废弃的菌菇棒做木塑的原材料,还收购了当地多家竹加工企业废弃的竹头、竹尾等下脚料,将竹废料打磨成竹粉,用于制作木塑。
服务创新帮菇农增效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发展,罗源县农业局成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搭建了法律法规咨询、土地流转服务、专家团服务和12316热线等4个平台,所有农技人员下基层与农村经济大户结对帮扶,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指导等“一条龙”农业帮扶。
雷霹介绍,农业局遴选出70名农业科技指导员挂点7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菇农遇到技术难题,只要拨通技术服务联系卡的电话,就能及时解决。
农技人员不仅传授知识,还推广新技术。高级农艺师陈雅真和下长治村近1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多亏了陈雅真师傅,帮我们推广了移动冷冻技术等新技术,今年我们合作社的利润增加了20%,获利100多万元。”下长治村科技示范户黄垂颜说。
据了解,今年初以来,罗源县农业局组织935人次农技人员下基层开展帮扶活动,发放科技资料22000多份,为农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协会服务是罗源食用菌发展的另一个推手。罗源食用菌协会去年被农业部下属的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十佳优秀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