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艳阳高照。 曾信达开动拖拉机,在建阳区潭城街道回瑶村的田野上犁田,马达声中,黝黑的土壤翻起,引来一群鸟儿抢食嬉戏。 1985年出生的曾信达,和同村许多进城务工的年轻人一样,曾到杭州、上海打工多年。近两年,他跟随叔叔曾雄香从事专业农业生产,共同耕种了1000多亩粮田,办起家庭农场,当起了职业农民。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在积极推广应用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科学种地,效益喜人。 曾信达是建阳区众多回乡创业的80后、90后之一。 “许多‘农二代’回村,说明农业吸引力强了。这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对农业的科技、资金和政策扶持,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果,也是解决‘谁来种田’的治本之路。”建阳区农业局局长邓国华说。 “打工仔”当上“农场主” 麻沙镇江坝村弓源自然村,80后罗嗣忠、梁建和90后杨代威、陈文厚、梁小文、徐超,原本都是生得白白净净的年轻后生,现在,他们整天在田间地头奔忙,皮肤晒黑了,手臂上的肌肉长壮了,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田高手。 罗嗣忠年纪不大,但在外闯荡的经历却很丰富:他到北京做过面条,搞过机械操作和维修,一个月能赚5000元,打工生活过了6年。 前年回乡时,罗嗣忠发现了一个机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很多土地闲置。于是,他和几个同伴共同出资10多万元,成立众人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10多台(套)农机,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营业务,流转土地1000多亩,联合农户120多户。去年,他们组团种地,代耕服务,购买烘干机5台,收购稻谷2000吨,一年收入30多万元。 其实,村里人一开始并也不看好这群“嘴上没毛”的小伙子。罗嗣忠们大手笔的作为,最后让干了一辈子农活的长辈们口服心服,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在崇雒乡,利用废弃的茶枝茶梗种出灵芝的涂章峰,也让认识他的乡亲刮目相看:这个1987年出生的年轻人,曾在浙江开办过外贸服装厂。2011年,他回到老家,摸索着利用废弃的茶枝茶梗种植灵芝,生产出了目前市场上唯一含有茶多酚的灵芝产品。 “去年,茶树灵芝干品的产量超过8吨。我计划着将一半干品做成泡袋装的灵芝片,把茶树灵芝打造成建阳农业的第一名片。”小涂对自己的灵芝产业信心满满。 记者了解到,目前,建阳区44个家庭农场中,都有80后的身影,1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有3家理事长是80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