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艳阳高照。
曾信达开动拖拉机,在建阳区潭城街道回瑶村的田野上犁田,马达声中,黝黑的土壤翻起,引来一群鸟儿抢食嬉戏。
1985年出生的曾信达,和同村许多进城务工的年轻人一样,曾到杭州、上海打工多年。近两年,他跟随叔叔曾雄香从事专业农业生产,共同耕种了1000多亩粮田,办起家庭农场,当起了职业农民。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在积极推广应用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科学种地,效益喜人。
曾信达是建阳区众多回乡创业的80后、90后之一。
“许多‘农二代’回村,说明农业吸引力强了。这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对农业的科技、资金和政策扶持,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果,也是解决‘谁来种田’的治本之路。”建阳区农业局局长邓国华说。
“打工仔”当上“农场主”
麻沙镇江坝村弓源自然村,80后罗嗣忠、梁建和90后杨代威、陈文厚、梁小文、徐超,原本都是生得白白净净的年轻后生,现在,他们整天在田间地头奔忙,皮肤晒黑了,手臂上的肌肉长壮了,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田高手。
罗嗣忠年纪不大,但在外闯荡的经历却很丰富:他到北京做过面条,搞过机械操作和维修,一个月能赚5000元,打工生活过了6年。
前年回乡时,罗嗣忠发现了一个机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很多土地闲置。于是,他和几个同伴共同出资10多万元,成立众人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10多台(套)农机,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营业务,流转土地1000多亩,联合农户120多户。去年,他们组团种地,代耕服务,购买烘干机5台,收购稻谷2000吨,一年收入30多万元。
其实,村里人一开始并也不看好这群“嘴上没毛”的小伙子。罗嗣忠们大手笔的作为,最后让干了一辈子农活的长辈们口服心服,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在崇雒乡,利用废弃的茶枝茶梗种出灵芝的涂章峰,也让认识他的乡亲刮目相看:这个1987年出生的年轻人,曾在浙江开办过外贸服装厂。2011年,他回到老家,摸索着利用废弃的茶枝茶梗种植灵芝,生产出了目前市场上唯一含有茶多酚的灵芝产品。
“去年,茶树灵芝干品的产量超过8吨。我计划着将一半干品做成泡袋装的灵芝片,把茶树灵芝打造成建阳农业的第一名片。”小涂对自己的灵芝产业信心满满。
记者了解到,目前,建阳区44个家庭农场中,都有80后的身影,1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有3家理事长是80后。
“海归哥”成为“泥腿子”
汤涵天这些天很忙,忙着为自己的农业发展项目做报告书,忙着找区有关部门申请立项。
这位1988年出生的“80后”,目前的头衔是:紫瑞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喝过洋墨水,在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留学了4年半,是名副其实的“小海归”。
在建阳区回龙乡浒洲村一个名叫“新亭子”的山沟沟里,汤涵天和他的父亲、母亲开荒山种蓝莓已有两年多时间。
新亭子远离村镇。苦竹与杂草丛生,蚊子与小咬群舞。为了在这里安家创业,汤涵天购置机械设备、建造办公楼、实验室、玻璃育苗温室……砍去苦竹、铲净杂草、开垦道路、深耕挖穴、改良土壤、繁殖幼苗……这个曾在蜜罐子里泡大的阳光男孩,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下半夜才睡觉。白天,忙着基地建设;晚上,研究蓝莓各种资料,同时把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通过网络咨询专家教授和在美国结识的农场朋友。
如今,260多亩山地,已开垦成标准的果园。前年秋冬栽种的蓝莓已长到近一米高,部分开花挂果。
汤涵天很有“野心”,他给自己设计了一条创业“线路图”:完成基地硬件建设,解决实验室无性繁殖育苗问题;引进并驯化不同蓝莓良种,形成数个梯度衔接的蓝莓栽培园;考察新地,扩大规模;设计包装,打造品牌,建立销售渠道;带动周边种植户,形成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综合开发蓝莓系列产品,主导中国蓝莓产业话语权。
“干农业很苦,但农业有前景,有希望。”汤涵天说。
与汤涵天有着相似经历并持相同观点的,是另一个种瓜菜的“海归哥”:福樱农艺科技公司“老板”邱盛西,今年30岁,高中毕业后,他到日本留学了三年。
2012年,归国的邱盛西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回到家乡当“农场主”。在父亲的支持下,邱盛西选择莒口镇后山村靠近省道的一侧,以每年每亩租金600元的代价,向当地农民流转了33亩农田17年的经营权。他投资近百万元,建起了53个高标准的温室大棚,布设了完善的喷灌系统,购置了全套的耕种机械设备。
邱盛西的温室大棚一年可产三季:两季的网纹甜瓜,一季的时鲜蔬菜。多样化的瓜果蔬菜品种和销售市场选择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网纹甜瓜亩产2500公斤,因为口感好,货源少,近两年每公斤平均售价7元以上,两季的甜瓜亩产值可超3万元。冬季,甜瓜下架,改种蔬菜,所产生的利润能“抢”回一年的土地租赁费。
“大学生”变身“新农民”
枝繁叶茂的杨梅树上,绿色的小果羞涩地藏匿其间;连片的水蜜桃林下,毛色油亮的鸡群追逐觅食;郁郁葱葱的毛竹园里,嫩绿色的新竹褪去笋壳冲天而起;而一排排猪舍内,一千多头母猪、仔猪、成猪分圈而居,自得其乐……
在这座距离建阳区莒口集镇约4公里的“花果山”上,26岁的吴斌身穿“迷彩服”,脚蹬高筒水靴,俨然是说一不二的“山大王”。他察看了前一天晚上刚降生的猪崽,又给快出栏的成猪添了饲料,接着,哨子一吹,成群的鸡鸭向他聚拢,争食他撒出的玉米粒……
农业职业学院毕业的吴斌,读的是畜牧兽医专业。2009年,“任性”的他执意要办生猪养殖场,在上海做生意的父母架不住独生子的反复游说,回乡协助儿子创业。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吴斌拿到了一片60多亩的荒山经营权。一家人投资200万元,平整山地,建造猪舍,栽种果树,建起了自繁自养、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场。
自诩“猪倌”的吴斌,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的“宝贝”,生活条件优厚。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吴斌的表现却让父母惊讶:建猪舍,他卷起袖子,拌泥沙,砌砖墙,不喊苦;做饲料,他查资料,找配方,购原料,不言累;为母猪接生,为猪崽看病,为猪群防疫,清理猪粪,浇灌果园,他不怕脏。
“我喜欢这一行,每天都很快乐。”吴斌说,现在每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产值150多万元。下一步,他打算改圈养为放养,培养生猪更好的品质。
无独有偶,今年同样26岁的陈思寒在麻沙镇留田村横石自然村的“松鼠家庭农场”干得正欢。
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陈思寒曾到过杭州等大城市,干过IT等行业的市场部经理等职务。2010年,她回到家乡,在房地产行业打拼。
陈思寒的父亲打理着500多亩的山林和田地,成立了“金雄农林合作社”和“松鼠家庭农场”,新型农业搞得红红火火。去年4月,陈思寒毅然辞去别人眼里的白领工作,跟随父亲回到山林,每天早出晚归,照料满山乱跑的黑鸡、土鸡,管理收支账目,负责农场的销售及电子商务。最近,她还在建阳林产品一条街开办起“松鼠庄园”门店,销售兰花、土鸡、苗木等农产品,还准备独立注册成立兰花培育基地……
“再过几年,就可以完全交班了!”父亲陈金雄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一身汗,两脚泥。回乡创业的“农二代”实现了华丽转身。
希望的田野上,梦想就此扬帆起航。(林志明 王柳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