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大学毕业后,他便来到了蕉城区洋中学区的农村学校任教。随着年复一年时光的流逝,他从19岁的年轻小伙子,变成满头白发的老头子;从教师变成了寄宿生食堂总管……阮慈才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唯一不变的却是他对山区教育那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心。 同学要求分配城关 他却请求分配山区 1976年7月,阮慈才从宁德师范学校毕业。记得刚毕业时,许多同学都向组织要求分配城关或靠近城关的学区工作。而他,毅然向组织请求分配至洋中山区。“要去洋中还不容易,以后可不要后悔啊!”面对同学们的不解,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志向。 到了洋中学区之后,看到当时边远山区缺少公办教师,为了配合学校领导工作,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学校任教。曾先后到过眉屿、莒溪等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的边远山区任教。而且一去就是在山上呆了19年。 阮慈才回忆,当时去山区工作非常艰苦,公路没通,靠步行一走就是几十公里,晚上没有电灯,只能在煤油灯下备课、写教案、改作业。那时最头疼的,是毕业班教学工作的人选。因为农村校师资薄弱,加上又是应试教育年代,小学毕业升初中是农村最敏感的话题,因此,毕业班教学工作无人敢接。于是,他在边远山区十九年教育教学生涯中,既当校长又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为边远山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