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能力。截至目前,我国农业部门在全国设置了农田面源污染氮磷流失监测点273个、地膜残膜监测点210个、畜禽粪污监测点25个。相对于我国广大农业生产区域来讲,监测体系还比较薄弱。应通过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快实现动态监测,目标是形成半年或季度监测数据报告。监测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把农药残留监测、生态系统监测纳入到监测内容中。监测方法也应进一步提升,从田块指标向流域指标发展,建立符合区域土壤、气候、水文特点的估算模型。在监测布局上,在坚持点面结合、面上扩点的同时,还应以流域或完整独立生态系统为核心建立监测区,系统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相关因子以及生态系统影响分析等。 第四,稳妥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休养生息。农业资源环境休养生息的空间是具备的。根据国家粮食局发布的调查,全国粮食在收割、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每年达到700亿斤以上。同时,每年餐桌直接浪费也在500亿斤以上。粗略计算,每年损失掉的粮食总量相当于1亿亩以上耕地产量。如果能节约30~50%,就有条件每年让2000万亩~5000万亩规模耕地用来休养生息,约占我国耕地的1%~2.5%。而且,每节约100公斤粮食就相当于减少了4公斤化肥、0.02公斤农药、0.07公斤地膜的投入,减少了面源污染的压力。此外,应加大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和农业资源环境补贴政策制定实施力度,鼓励蔬菜、果品生产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在重点流域、生态脆弱地区开展适度休养生息。实施农田等级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优质农田,有重点地治理污染农田,基本农田可采取逐年、分批、少量的休养或绿肥轮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