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聚居地,畲乡文化“活”起来 “清明季节百花香,眼看茶山绿茫茫;山上采茶是姑娘,眼看田中种田郎。”在今年“三月三”活动现场,以“二声部双音”对唱的畲歌吸引了观众。“畲族民歌来源于畲民的口头文学,与方言、地域等关系尤为密切,是畲族传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山哈传家宝’,目前已经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民歌传承人雷石凤告诉记者。 在历史的长河中,畲族人世代创造并留下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使畲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着考验。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有其特殊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一聚居群体分散后,当地的传统传承体系被打破,很容易造成文化传承的断裂。”宁德市著名民俗专家王道亨说,改革开放后,山外富庶的生活吸引着畲族农村的青年一代,大批青壮畲民纷纷走出畲寨,畲族文化原有传承生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方面,进入城市生活的畲民,分散居住,日常生活不可能用畲族语言来交流,畲族代代以语言传承,一旦离开畲语,许多畲族文化就很难传承。另一方面,随着青壮年的外出,畲乡传统的家传、师传等传承方式出现断裂。 蕉城区博物馆馆长钟荣富也说,畲族人民创造并继承着一系列传统祭祀仪式。多年来,这些祭祀文化,由于族群分散等原因逐渐式微。如畲舞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祭祀舞蹈《奶娘踩罡》,2006年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前几年,宁德市能完整表演《奶娘踩罡》舞蹈的畲族民俗艺人不足20名。 2008年,继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扶持闽东畲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宁德市制定了《“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使蕉城的畲族文化传承和保护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特别是实施“造福工程”,让畲族群众在富庶地域聚居,许多祭祀习俗的人文基础和环境逐渐恢复。 雷石凤高兴地说:“‘造福工程’让我们畲族人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给畲语、畲歌提供了交流、传承和发展的空间,邻里日常讲畲语,闲时唱畲歌,仿佛又回到过去时光。” 课余时光,金涵乡亭坪村民族希望小学总是十分热闹,有的畲族学生唱畲歌,有的跳镰刀舞、枪旦舞、竹竿舞等畲族舞蹈。校长彭伏银说,亭坪小学现在有70多名畲族学生,他们从小聚集在一起,有了讲畲语、唱畲歌的环境,学校还成立了畲语、畲歌、畲族舞蹈、畲族风情导游等兴趣小组,以艺术扶贫的形式邀请市艺术馆的老师教授孩子们唱畲歌、跳畲舞,受到了畲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雷明祥是八都镇猴盾村文化站的站长,他的妻子雷美凤被誉为“畲歌皇后”,雷明祥则表演畲族龙头舞。畲族龙头舞是歌颂盘古开天辟地,畲族人民用于祭祀祖先的舞蹈。随着畲族新聚居区的出现,现在一到节假日,这对夫妻就很忙,各处畲民热情地邀请他们,比歌赛舞,共度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