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休闲渔业产业布局。遵循因地制宜,突出资源特色和优势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有关专家联合攻关、论证,做好消费层次定位、消费数量、消费范围等市场调查和预测,既适应现在水平,也要适当考虑将来的发展需求;既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又要结合海域功能区划、海岛功能区划、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等制定规划。 加强休闲渔业产业指导。组织或协调有关渔业、旅游、建设等方面专家,加强对休闲渔业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掌握情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认真研究休闲渔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政策方针,研究合理开发的政策措施。争取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尽快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鼓励投入,促进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海上钓鱼需求市场的扩大,渔船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尽快出台休闲渔船改造标准、检验和管理办法。 挖掘休闲渔业文化特色。深入研究渔业文化,着力突出福建乡土特色和文化品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免同质化竞争。比如打造全国闻名的福建三大渔家女——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发展特色渔文化项目,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和“渔之旅”旅游线路。向前延伸供应链,向后延伸销售链,锻造具有渔文化特色的休闲渔业全产业链。 丰富休闲渔业“渔文化”内涵。积极开展渔业节庆活动,以特色节庆打造渔业品牌。继续冠名“水乡渔村”杯钓鱼比赛,创办一批钓鱼基地。继续举办休闲渔业博览会,开展研讨会,加强交流,提高认识,促进合作,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做大做强休闲渔业产业。将放流增殖、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人工鱼礁、休渔、禁渔、开捕等活动与渔村游结合起来,组织开展海区、海岛、渔村、养殖区、水乡渔村摄影活动。 开拓“渔文化”旅游新业态。充分挖掘福建渔业文化遗存,一方面,打造“渔文化”旅游路线。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将“水乡渔村”纳入当地重要旅游线路,组织开展海上游览、捕鱼观赏、海岛旅游等海上旅游观光活动,大力发展“渔家乐”项目,开发建设兼具观光、休闲、交通、教育、文化等多功能渔港,积极打造“渔村游”、“渔家乐”、“渔之旅”等专题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打造渔业旅游目的地。对有丰富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地区开展渔业旅游目的地试点、示范建设。如厦门、福鼎可以率先开展休闲渔业船舶与休闲渔业场所的准入和安全的管理试点,加强休闲渔业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利用当地丰富特色的海鲜资源,发展海鲜特色餐饮业。 加强行业自主组织建设。组织“水乡渔村”业主、渔港经营者到台湾学习考察,注重引进、借鉴台湾科学的休闲、旅游管理经营理念和经验,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积极组织两岸渔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联合开展休闲渔业的规划、设计、管理的研究与探索,联合培养休闲渔业人才。积极发挥我省台湾海峡的优势,办好海峡渔业周活动,打造海峡渔业文化品牌。 (作者单位分别为省海洋与渔业厅、古田县水口镇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