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茶叶卖茶园 人口1341人,309户,下党村靠山吃山,种植脐橙、锥栗、茶叶,是当地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2014年,下党村年人均纯收入5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修一条路,要一点钱,改变一点村貌,传统的驻村帮扶模式,曾守福觉得不够。“我走后,下党村怎么办?如何把增强下党村造血功能的任务落到实处?”曾守福开始思考如何授下党以渔,为下党造血。 于是,从卖茶叶,到卖茶园,在省组和各方的助力下,中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诞生。 5月,在下党村一座小山包上,曾守福带着记者一行参观建造中的新茶厂。这不是下党村第一家茶厂,但却是最大的。它根据QS标准建设,面积1600多平方米,投资400多万元。今年建成后,它将拥有数万斤的生产能力。 一个贫困村,为何要建么大的茶厂?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每年生产这么多茶叶,如何卖出去?面对这个问题,作为茶厂的投资人之一,下党村村民王明秀心中一点也不慌,因为这个茶厂生产出来的茶叶,已经被人“承包”了。 原来,在曾守福的策划下,下党村正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茶园主以一年一亩2万元的价格买下茶园,合同定期5年。买下茶园后,茶园主将把茶园的生产交给专业的合作社,并每年收获固定回报。 “茶园卖出去了,茶叶也跟着卖出去了。”正是这个理念,让曾守福想出了扶贫定制茶园的模式。模式确定后,他找到北京一家品牌策划公司合作,负责项目的推广和销售,“福山水·聚茶园”成为扶贫定制茶园的品牌名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福山水在北京地区发售,“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理念,吸引了不少眼球。全国人大代表、南安市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第一时间认购茶园。60多岁的他还积极为下党村奔走,推广下党村的做法,发动爱心企业家认购茶园。 “一亩茶园一年可制成生态好茶50公斤,我们将精选好嫩芽,制成顶级好茶金观音1公斤、金骏眉1公斤特供给爱心茶园主,其余48公斤将制成上等高山红茶、高山乌龙茶、高山绿茶,将茶园与茶杯直接对接,无中间环节,用公道价格喝生态好茶,自己喝和送亲友都行。”曾守福说。 不仅如此,每一个茶园主,将获得下党村荣誉村民证书、福山水爱心茶园主证等,在茶园现场,还将树立以个人或机构命名的茶园牌。 “定制我们茶园的,很多是北京政商界知名人士。比如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等。”曾守福说,“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我们的理念可以更好地传达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