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亭书院与“树抱佛” 宋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长子朱塾病逝。老年丧子,朱熹决意告老还乡,不再四处奔波。 然而,何处是归宿?“考亭溪山清邃,它年可以卜居。”先父朱松旅居建阳时说的这句话,朱熹始终未忘。 潭城街道的考亭村距城关约3公里,麻阳溪在此受翠屏峰阻挡而变得温顺。背靠青山,面朝溪流,一座苔痕水渍洇染着岁月痕迹的高大石牌坊孤零零矗立着。牌坊边的石阶,青苔遍布。拾阶而上,荒草丛生间的石础遗迹,昭示着那曾经的考亭书院遗迹。对面的翠屏峰倒影映入溪中,一幅溪山相环绕,波影映翠屏的优美画卷。 距书院约五里处,村庄名曰破石,古名萧屯。村口有一奇特景观——“树抱佛”。 这是一棵高三十余米,冠幅百余平方米的千年古樟。最让人称奇的是在离地面一米高处的树身上有个洞,洞内藏有一尊高60多厘米的泥塑像。而洞口直径仅巴掌大。当初是如何把佛像放进小洞口的,成了众说纷纭的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朱熹已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学者,莘莘学子均以到过考亭,亲身受过朱熹的教化为荣。一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考亭门人有姓氏可考者就有511人。一个体系完整、内容精深的学派就此形成,后人称之为“考亭学派”,建阳因此被誉为“理学之邦”。建溪河畔的琅琅书声,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道夺目的风景线。 朱熹一生的最后八年在此度过。当时的“文中之虎”辛弃疾,四次专门到此造访朱熹。在辛弃疾听到朱熹与世长辞的噩耗之后,悲痛不已,不顾朝廷禁令,“为文往哭之”,其文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