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书院与积墨池 沿麻阳溪上溯近百公里,行至书坊乡书坊村,村如其名,就是古代刻书作坊云集的地方。 5米高的门楼巍巍耸立。门由斗砖铺砌,正面门额上方镶砌砖刻“书林门”三个大字,背面刻“邹鲁渊源”四个大字,笔画遒劲浑厚。 这本是集镇的东门,一条大道直通市集。距门楼数百米远,一条青苔密布的鹅卵石古驿道蜿蜒向前,伴着雨水叮咚,似乎依旧流连于那段古老而辉煌的历史。 这段历史与刻书相关,与朱熹也有莫大关系。 朱熹著作等身,弟子众多。为保存“图书之府”的众多版本以及自己的著作,于是在书坊创建同文书院,兼具讲学、藏书与刻书之所。同文书院就建在众多书坊的中心,由于当时建阳是南宋时期全国刻书业的中心,相当于全国的出版中心,因此大量书商聚集在这里,“贩者如织”。 朱熹的作品《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等均出自同文书院。朱熹的这些图书,成为宋末、元初100多年间,流传最广、刻印最频繁的大宗品种。朱熹的著述如此畅销,以至于他记载了不少自己作品被书坊盗印的事例。例如淳熙十五年(1188年)准备再次修订后付梓的《四书集注》,在刊印前被盗版,朱熹此时要求追回,但为时已晚。 村旁稻田有积墨池,传说取池中之水印书,可使书籍“纸墨精莹、光彩照人”。按专家分析,积墨池地处洼地,四方作坊印书废水均流于此,年久水色若墨。此为书坊雕版印刷兴盛一时的见证。 沿麻阳溪再溯源,进入黄坑镇境内。朱熹墓就位于后塘村大林谷,卵石垒砌,朴实无华。祭拜先贤后,再往前即可进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登上大竹岚瞭望塔远眺,两侧重峦叠嶂、谷底蜿蜒曲折,雄壮的桐木关――大竹岚断裂带尽收眼底。深厚人文底蕴兼具无限自然风光,这趟修学之旅收获莫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