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在参观位于斐济楠迪的中国援斐菌草合作项目基地时表示,将在近期访问中国时带上一份非同寻常的礼物——用中国技术和种子在斐济培育出的各种蘑菇。 殊不知,被姆拜尼马拉马称作“友谊蘑菇”各类蘑菇中,竟有一种品种产自延平区茫荡山上。长在深山的菌菇,如何冲破国门成为象征中斐友谊的“大使”?9日,记者采访了南平市延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隆,探寻其中奥妙。 菌菇基地藏于青山绿水 绿海涛涛,流水潺潺。走进延平区茫荡镇岩头村,虽然已是盛夏,可记者还是感受到阵阵舒爽。只见两个山头间的一片土地上搭建了数十个大棚,棚顶支着黑色的防晒网,菌菇基地就藏身于青山绿水之中。 “这里海拔高,气温常年在15℃~28℃,植被条件好,水也干净,特别适合食用菌生长。在茫荡山上的小气候中,基地不需要再另加调温设备,既节约成本,又增加效益。”曹隆告诉记者,食用菌对生长环境比较“挑剔”,为此他们还请专业技术人员考察过。 说起为啥扎根于深山,曹隆道出了原委。退伍后,他东奔西跑做工程,在多次帮助菌菇企业搭建钢构大棚的过程中,他发现食用菌行业大有可为。2010年8月,他回到家乡成立了南平市延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初期投资了500万元。 “当大家都急着从村里走出去时,我又回到了山沟沟,鼓捣起了食用菌,这让许多人不理解。”曹隆说,没想到正是由于大家都出山务工,这茫荡山上的植被人为破坏少,成为了发展食用菌的天然基地,去年,合作社还按照国家农业部、福建省农业厅食用菌标准园创建工作相关规定要求,新建钢构菇棚3100平方米,蓄水池260立方米,购置微电脑装袋机2套、菇棚喷淋设备2套,并于今年2月通过验收。 海拔860米、植被丰茂、水质未受污染……曹隆说,这些大自然的馈赠都成为了合作社扎根的基础。香菇一年种植两期,每期20万个菌袋,合作社成立之初,菌袋的产量便占了延平区香菇市场的“半壁江山”,可曹隆并不满足于此。 走出国门寻求发展机遇 好山、好水、好菌菇。2011年到2013年,菌菇的产量从10万袋、30万袋到50万袋,速度提升还不够快,曹隆常为此苦恼。 “我看你在山里呆久了,都快和社会脱节啦!”朋友的一席话猛然点醒了曹隆。当初种植食用菌是岩头村不少村民的“生计”,可最后好收成没有为大家带来好效益,看来埋头苦干并不是好出路。2013年,曹隆重新走出大山,去寻找发展的机会。 “以前,我们只注重生产工序,却不懂得对接市场需求,吃了大亏。2014年通过走出去引进适应市场的新品种,产量直线提升到130万袋。”曹隆说,作为带头人应该多外出走动,掌握资讯和商机,引进新品种,打开销路。去年合作社从台湾引进了食用菌品种“台农二号”,经过精心培育,长出的香菇、平菇朵形好。今年合作社不仅从韩国引进“韩香”菌株,自主培育的“延丰一号”也即将面世,预计每个菌袋产量可达2公斤,大大超出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生产香菇、平菇、滑子菇等10多个食用菌种,年产量近千吨。 曹隆从深山里走出,也让他的菌菇一步步迈出了国门。2014年9月,按照外交部、商务部和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安排,第一批20万袋用菌草栽培的平菇,由延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制种后运到斐济国家项目基地种植。 据了解,中国援斐菌草项目实施前,斐济并不产蘑菇,相关需求全靠进口。几年前,在中方向斐济领导人提出援斐菌草项目建议后,得到斐方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中斐两国签署中国援助斐济菌草项目协定后,研究人员攻克斐济气温偏高不利菌菇生长等技术难题,在当地建成年产300吨鲜蘑菇的简易生产线,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用菌、药用菌的历史。同时,研究人员引进菌草饲料生产设备,可帮助解决斐济旱季缺乏青饲料难题,推动当地畜牧业发展。 曹隆告诉笔者,每年斐济都会派专家到实地进行考察,将菌菇产地附近的水、土壤、植被等样本带回,检测是否有污染物超标,只要有一项不合格,他们的食用菌便会被拒之门外。 “过几日,又有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洋学生要到咱们基地参观学习菌菇栽培技术,也希望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有时间能够到茫荡山上,看看这青山绿水间培育出来的优质食用菌。”曹隆高兴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