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式四合院 早年间,巽城不过1.3万人口,竟出了76户地主。这些大户经商赢利后不能免俗,收入多用于“广腴田”“建大厦”。村内现存清代古民居19座,里头还住着400多人。 施仁泰故居,当年的“仁泰茶坊”旧址,是当地古民居格局最为规整、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为回形合院式,两层砖木混构建筑,小青瓦屋顶,四面石基青砖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这座大厝位于小山岗之上,未入其门,台阶上的石影“双鹿迎客”先声夺人,可想昔日“遍施雕饰”之奢。 19世纪家庭茶业兴起,当地大宅基本为合院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装饰以原木、原砖、原色为主,大多显得简朴精练。沿途看的林氏大厝,式样大抵如此,这家人文化底蕴深,街坊有“林厝里九代不穿蓑衣”一说。 巽城人曾将茶叶贩至江浙一带,也带回了那里的文化。林廷畅将本地古民居归类为“苏南式四合院”,但“前廊梁架雕刻的凤尾卷成圆圈状,内嵌各色彩珠”,则是本土特征的强烈表现。 先前视为尤物的陈氏三房大厝,与上、下锦芳大厝统称“陈氏三大厝”。屋主以饼业兴家,这点令人咋舌:得卖多少糕点,才能挣下偌大家业?当地人津津乐道:巽城是海口商镇,陈家人盖三房大厝时,曾向海盗船买了十多袋面粉,后来竟发现里面埋着银元。故事虽然不稽,却富有海域的魔幻色彩。 在许多古建筑,还可以找到“红色足迹”。一进施仁泰故居,一面墙留有红字的毛主席语录,而何氏宗祠更成为1949年福鼎解放的一处重要纪念地,全境仅此曾枪声大作,祠堂山墙上斑斑弹洞还历历可数。让游人迷失了时空概念,这是巽城的一大魅力。 淡水海水交错 高速、动车开通后,来霞浦、福鼎吃海鲜的温州人多了。村主任何孔龙解释,虽说三地均为沿海城市,可霞浦多滩涂,讨小海的贝壳类丰富,而巽城港湾是淡水与咸水的交界海域,盛产的大黄鱼、梭子蟹、对虾,味道独特。 巽城肉燕不可不尝,这道小吃对食材要求极高,专挑刚宰杀、还热乎乎的猪腿部一块精赤瘦肉,这样黏性和韧度有保证,还不带一丝肥。趁热敲至糯绵,直到整堆黏在板上几乎抓不起为止……据说有些师傅制作的燕皮薄如白纸,光滑细润,吃起来油而不腻,柔而脆嫩。 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福鼎白茶制作工艺,还有饼花一项,这是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画面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色彩以红、黄、绿、桃红居多,鲜艳、热闹。当地人习惯在赏月吃饼后,把一幅幅饼花贴在墙上当装饰。 在巽溪出海口,分布着据说是纬度最北的红树林,有150亩,里头活跃着三十多种野生鸟类。每年春夏间,数千只鸟或栖息枝头,或盘旋天空,场面蔚为壮观。 老一代口口相传的“兵工厂”,位于巽溪北岸的马栏山,经科考认定,这是一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出土过大量打制石器,诸如双肩石斧、石铲。 丰富多彩的巽城,也有令人抱憾的一面。在福鼎的某些古村落,村民因字不好辨识,一度将“潋城”“巽城”的村名,改写为“冷城”“选城”,岂非数典忘祖的咄咄怪事?又因经济发展较快,巽城的毛坯商品房均价也要2200元,许多古民居早早被拆,而今方悟这是“不可再生资源”。 所幸巽城还未遭受工业污染,刚随省里组织的考察团从台湾回来,何孔龙对此行乡村游的“精致之美”印象颇深,“把农产品当文化卖”尤具启发意义,希望能将此理念践行在这片“净土”上。 原标题:福鼎巽城:繁华落尽见真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