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牧童随口唱 俗言俚语尽诗声
南安贵峰村楹联文化冠“中国”
“中国楹联文化市、县很多,但村不多,不超过5家,贵峰是其中之一。全国有几百个学校挂了中国楹联教育基地,教楹联、教诗词,但教吟诵的不超过10个,贵峰也是其中之一。”日前,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在南安溪美贵峰村的一番表态,令人深受鼓舞。
当天,中国楹联学会考察团表示,贵峰村通过考察,将成为“中国楹联文化村”。
闽南语吟诗的唐朝味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7月12日,琅琅读书声从教室里飘出来。可这读书声怎么充满着“古味”?与日常读书声颇为不同。
不同就对了。这是南安溪美街道贵峰村的吟诗班,今年已是第29期。与众不同的是,这300多名来自各地的中小学生不是用普通话,而是用闽南语在读诗,不是“读”,而是“吟唱”。
据介绍,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非常接近中原古音,用闽南语念唐诗比用普通话来得押韵,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斜’和‘家’用普通话念并不押韵,换作闽南语则押韵。可以说,用闽南语“吟唱”古诗词,还原了的祖先们吟诗的场景。
这样吟出唐朝味的闽南语吟诗班深深打动了当天前来考察的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他说:“他们是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脚踏实地做工作,楹联工作也做得很扎实。弘扬、继承传统文化,需要他们这么做,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也很受感动。”
“中华第一诗村”美名扬
贵峰村的诗词文化历史悠久,很多村民能创作、会吟唱。楹联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诗词表现形式,更是受到村民的喜爱,很多村民都能自编自写对联。
吟诗班由今年86岁的老华侨王国明创办于1985年。1984年,已双鬓染霜的王国明回乡过春节,他发现村里50岁以下的男女大多不知平仄、不懂吟诵,感到很失落,“贵峰村在明清时期曾经出过‘三进士六举人’,是个文化村,怎能对古典诗词如此生疏?”
他想起学生时代曾用闽南语吟唱过古典诗词,“用乡土方言比用普通话更有韵味,旋律也很优美”。于是,他四处奔波,搜集唐诗宋词、翻看辞源辞海、查阅大量古典诗词声律资料,多方求教、反复吟诵、自编教材、自制教具、自创吟法。1985年,王国明利用学生暑假回乡、高考结束之际举办了吟诗班,并聘请早年业师洪腾涌老先生一起授课,教授诗词涵义、平仄韵律、闽南方言文白读和吟唱方法等。
充满魅力的诗词吟诵很快大放异彩,从回乡度假的大中专学生到白发苍苍的大爷大娘,连外村镇的人也慕名而来,吟诗班特别为外乡人免费提供食宿,王国明每年暑假从印尼飞回故里办班执教。
很快,“野老牧童随口唱,俗言俚语尽诗声”成了贵峰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30年来,吟诗班已培养学员9000多人次,教过3000多首诗词,贵峰村能吟诗诵词的村民达3000多人,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华第一诗村”。
中华第一诗村理事会常务副会长王赎回说:“诗词和楹联是国粹,近年来楹联创作已编进教材,成为诗班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会把吟诵诗词、楹联长期做下去,把吟诗班办好。”
□本报记者 黄耿煌 通讯员 李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