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开幕式现场
东南网三明7月23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中国(福建·泰宁)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7月21日至24日在泰宁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本土古村落文化研究人员、爱好者及乡村工作者,集聚金铙山下,交流探讨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方法,共同为古村落发展献计献策。
本次论坛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明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三明市文联、泰宁县人民政府承办,三明市民协、泰宁县文联协办。论坛主题是“新城镇化建设中的乡土记忆”。这是福建自2013年以来,第三次举办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福建的乡镇长代表也将与专家面对面,共同探讨活态保护路径。
据了解,出席论坛的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东北大学设计系博导赵琛、北京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骆中钊等著名专家,他们带来了《对闽北古村落保护的思考》《土堡杂议》《省保、国保不如村民自保》《古堡中自然与人文价值的当下意义》《乡村园林的弘扬与发展》等课题。
福建本土的专家也带来了《传统村落保护的调研报告》《闽西北罕见的“过半年”民俗》《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务中存在的问题》等报告。
专家发言
阮仪三表示,要留住乡愁,首先要将家园尽可能的保护好,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古民居、古桥、古树的保护,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为了经济利益,更是为了留存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生活哲学。
骆中钊等则认为,古村落保护的规划设计应能让人们看得到乡愁、摸得到乡愁、记得住乡愁。因此,应特别重视体现出参与性、体验性和回味性活动内容的创作。既要保护古早味,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情风俗,又要适应当代人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古村落是乡土的活化石与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人居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守护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倡导下,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展开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
中国木雕艺术博物院揭牌
2013年,福建省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连城举办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这场论坛突出了“活”、“古”、“和”的特色。2014年,在屏南举办的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上,除了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地的专家和学者外,还邀请了台湾华梵大学的萧百兴教授,大家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如何保护自然和村落。
今年3月,主办方邀请了全国古村落保护方面的专家13人,先期进行了闽北行,他们在采风活动中走了8个县、9个村,掌握了来自福建田野的鲜活保护经验,并带着考察报告来到泰宁。
在福建的青山绿水间,留存着大量古村落,但伴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古村落消失的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古村落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失去;不少传统村落还处于没有规划、缺乏管理的状况。寻找和保护乡土记忆、抢救和梳理古村落文化的肌理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成为党和政府和专家、学者、有识之士热切关注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