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楼前, 追忆曾经的无悔青春 聊起曾经的上山下乡,知青们说得最多的是吃苦。 “吃饭没油水,住的是通铺,干不完的活,流不完的汗,生产生活条件很艰苦。”老知青邹正根,是1969年第一批来到桂林村的知青之一。他和同来的数十位知青来时,还没有知青楼,只能暂住在村民家。他和另外5人住在柴房里,挤在3张床上,旁边还放着一口棺材。 和邹正根一批来的李鼎说:“最受不了的就是晚上小黑虫多,一抓一大把,烦得人受不了。知青们口粮有限。一人一天仅有500克左右,劳动强度大,常常觉得没吃饱。” 除了吃苦,创业也是知青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周学俊曾是知青里的明星,他带领十几个知青创办了一个只有知青的生产队。他们独立核算、科学种田,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亩产982公斤的纪录。 “后来,周学俊接受组织委派,在东峰钟山创办知青农场,带领一百多位知青白手起家,办起了一个以粮为主兼有多种副业生产的中型农场。”邹正根告诉记者,机砖厂、塑钢门窗厂、医疗器械厂,都是周学俊和知青们创出来的产业。 知青们的艰苦创业,影响带动了桂林村的农业发展,集体收入大增,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达到几十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