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那段记忆, 知青楼可以是载体 “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新创业的精神,是知青那段经历能够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说这话的是省司法厅离休老干部赵英坦,他曾任建瓯知青办主任9年。 精神财富如何记录和保存?知青楼无疑是最佳的载体。赵英坦告诉记者,知青上山下乡开始时,绝大多数知青是分散落户的,条件差、隐患多,为解决知青们的住房问题,建瓯170多座知青楼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陆续盖好,数量、质量、速度都位居全省之首。 遗憾的是,这些知青楼大多没能保存下来。记者了解到,它们中的大多数被拆迁,损毁,所存不多。 福建博物院林忠凎研究员到桂林村时也曾感叹,像桂林村这样的知青楼在闽北已很难见得到了。 “桂林村的知青楼,一半已卖给了私人。另外一半接近报废,现在只在一楼建了个老年人活动中心。”杨哲想,依托知青楼建一个知青文化纪念馆,将那个年代的物件保存起来,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美丽乡村,改造知青楼可能是一个契机,将知青们的乡愁延续下去。”杨哲说。 曾经在桂林村插过队的知青们纷纷表示赞同。老知青王德昌曾任建瓯旅游局局长,他说:“知青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知青楼现存已很少,桂林村拥有一笔知青文化财富,有条件、有资格成为知青文化村,应该结合知青楼,拓展知青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看点和卖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