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品种:从品种到产品,创新价值链条 博览会期间,中国国家名厨烹饪文化中心副秘书长鄢长武在主食厨房里向来宾展示马铃薯主食化的N种可能。“包子、饺子、挂面、面包、煎饼等家常主食都可以做,制作起来也不需要特殊工艺。”他向记者介绍说,马铃薯有“地下苹果”之称,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添加到面粉中可使传统主食营养更全面、更丰富。 主食开发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但如果你以为是土豆就可以做成馒头、面条,还是有些过于乐观了——并不是所有马铃薯品种都可以做成主食,当然烤个土豆吃就算了。做成主食,第一个步骤是将马铃薯加工成全粉。 “全粉对马铃薯品种的要求比较严格,虽然所有马铃薯都可以做成全粉,但在色泽、口感上会有较大差别。”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牧局副局长刘永祥介绍,目前制作全粉的“大西洋”、“夏波蒂”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 “主食开发战略为马铃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利好,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品种缺乏。”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广存认为,不同主食产品对马铃薯品种的要求不同,比如制作馒头、面条需要延展性高的品种,而制作米粉则不然,因此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培育出更多不同生态类型的、适宜不同主食产品加工的专用品种是关键。 据了解,在调查国内22个主栽品种主食开发性状的基础上,中国农科院加工所已经筛选出了“青薯9号”、“一点红”等适宜加工馒头的专用品种。而业已建立的国家级马铃薯种质资源库中近2000份种质,将为选育主食加工专用品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换技术:从1吨到2吨,全程机械作业 主食开发产品及产业开发已经影响到马铃薯农场主的选择。“今年内蒙古加工专用品种的面积增加很快。”中国马铃薯农场主联盟秘书长曹春梅告诉记者,“就连很多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农药企业、化肥企业也都进入马铃薯产业淘金。” 东方艾格投资顾问徐锐钊认为,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农人”将是未来薯业产业的核心主体。“不同于传统农民,他们由于经营规模更大,对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依赖性更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他说。 在博览会现场,一支粉色T恤上印着“中国马铃薯农场主联盟”字样的队伍引人注目。这次博览会,中薯联组织了60多位会员前来参会。据了解,联盟成员来自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等马铃薯主产区,都是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规模化马铃薯种植者。 “从整地、播种、撒肥、起垄、打药到收获,规模种植户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械化对单产水平提高作用很大,水地亩产均在2吨以上。”曹春梅告诉记者,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已经采用了联合收获机,但对大多数农场主来说,一台格立莫联合收获机550万元,加上对土壤要求高,接受起来有难度,他们希望国产收获机械加快研究,尽快突破破损率高的瓶颈。 目前,中国马铃薯单产只有1吨多一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不到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的1/3。“中国马铃薯的总产很高,但单产潜力还没有充分体现,只要在种薯质量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稍加改进,马铃薯的增产潜力即可释放。”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魏蓓娜认为,在稻米文化的中国乃至亚洲,鼓励生产和消费更多马铃薯是可行的,将其作为谷物主食的补充也符合人们对食物多元化、营养化的消费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