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新技术是马铃薯生产的“另一只脚” ——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教授熊兴耀 本报记者王蔚萍 随着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如今关注马铃薯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想知道马铃薯的产量、品质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提升。作物的丰产主要取决于品种和栽培,目前在马铃薯栽培方面有哪些先进技术?普及程度如何?对突破目前作物产量低、抗病虫能力弱等生产瓶颈能起怎样的推动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栽培课题组组长熊兴耀教授。 熊兴耀首先介绍了我国马铃薯种植分布与区域特点,目前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8000多万亩,鲜薯年产量9500多万吨,主要产区有东北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西南混作区与南方冬作区,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的省份有内蒙古、贵州、甘肃、云南、四川等。近几年,马铃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平均亩产已由前些年的600多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139公斤,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也意味着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熊兴耀认为,实行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提高总产,扩大种植面积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 增产是为了增效,增效还需降低成本,这离不开新技术的研发推广。熊兴耀介绍说,目前马铃薯种植有很多实用技术,比如机械化种植技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等。或是集成马铃薯生长发育各个关键环节的需求,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或是针对常见病虫害,集成一系列减少农药用量但保证良好防治效果的技术;或是按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和马铃薯需水需肥规律,通过可控管道设施定时定量均匀供给水肥,达到节水、节肥、优质、高产的目的。新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更科学地运用现代农艺、设施和装备,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良品种的生产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