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解决方案 论坛上,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主张,首先要厘定合理的粮食生产目标和储备率,“过度生产与超额储备,耗费大量公共资源。这是一种新的不安全。” 马晓河更直指,粮食“十一连增”是政绩工程,“谁当部长都不愿意在自己任里让它减产”,然而,“粮食生产是有波动的,市场是有波动的,自然环境有波动,非得通过行政干预让它只增加产量,不减少产量。弦永远绷得这么紧,行吗?像人一样,永远超速跑总有一天会死的,但是我们谁也不愿意让它慢下来。”马晓河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安全线是库存消费比达到17%-18%。马晓河认为,中国区域大,流通条件落后,但库存消费比在30%就够了。“我们现在是70%的储备率,是不是要把储备搞到百分之百?得有个头。”他认为,应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制定国家的目标储备政策和目标价格政策。每年国家政府收购,保持储备率30%,收购指标按比例分到农民手里。马晓河并认为,增量补贴应该用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整农产品结构、农民技术培训、支持农业走出去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既然现在补贴制度改革先立后破、中央统一设计很难,可以考虑不必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给地方更多空间,让地方去探索。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则强调,决策层不应总想着用一个政策去解决所有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粮食安全、市场供给等都要解决,这不现实。最好是一个政策就解决一个问题,其他问题再找别的政策。” 他认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不应倚赖补贴。“制度创新不要钱,技术进步花的钱很少,还有市场改革。”黄季焜表示,过去中国取得成功就是靠这三大法宝,“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要这样,未来也应该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