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孤零零的后坂村部隔路相望的城市综合体
东南网8月4日讯(本网记者 郑晓丹 实习生 周建鹏)“农村是回不去了,这城,是进还是不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取舍的后坂村,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迷惘。近日,福建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跃东和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王文烂带领“说·三十年村变”调研队走进漳州市龙文区步文镇后坂村,就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展开调研。
先尝得螃蟹却再也回不去
一座老旧的村委会大楼、一座宗祠、一栋教堂,是后坂村曾经以农村形式存在的见证。自1985年国家级农村固定观察点建立以来,后坂村从最初以城郊农业为主,到今天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轮廓已经模糊得不能再模糊的城中村,也渐渐为被村外围的城市湮没。
三十年间,后坂村民紧握时代脉搏,成为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也是为城镇化进程最早买单的一批人。村部门口右侧不到一千米就是融信地产开发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而在原本村民住房所在地则成了一项市政重点项目——碧湖生态园,其侧面则是漳州碧湖万达广场。悄然间,后坂村一跃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过去时。
同时,这个村、包括他的村民被迫与城市融合,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住在城里的农民。在调研队队员林鹏艺看来,后坂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比大多数农村提前踏出了融入城市的这步。但不幸的也恰恰是他们比其他人更早,需要提前面临城镇化过程当中的结构性失业、户籍转变、产业转型等种种问题。

后坂村部后侧因征地而荒废的田地,而田对面是漳州市实验中学
三十年间主打产业不断更迭
曾经的后坂村是粮蔗双高产的纯农业村,其农业产值占全村各业经营收入的90%。1991年开始转型发展城郊型农业,淡水养殖、畜牧和蔬菜生产加工成为后坂村三大农业支柱产业。1993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后坂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而与此同时,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第三产业带来了机遇。村里的运输企业曾产值过亿。三十年间,后坂村的主打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更迭变换。这些让后坂村村民无比骄傲,日渐鼓起的钱包让他们感到满足。但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他们步伐赶不上,有些焦虑。
满足并焦虑着,也是后坂村村民李国团心里的真实写照。今年初,漳州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传来消息,“所有的胶合板企业必须于7月15之前全部外迁或关闭。”这让62岁的李国团打破了原有计划,不得不提前放弃经营了近十年胶合板厂。
在漳州城区的一轮又一轮扩张中,2010年李国团成为了村里第二批失地农民,此后便专心经营胶合板厂。李国团看自己身体康健,想发挥余热,再赶在城市化火热进行中,继续奋斗一番,却也迷失在这城市化进程中。今赋闲在家的他表示:“现在特别不适应,整天不知道做点什么好。”

同时挂着居委会和村委会牌子后坂村部
“住进小区是否就意味着成为市民?”
“住进小区是否就意味着成为市民?”后坂村村支书蔡生辉问道。如今,村委会最大的作用也仅是就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数次征迁所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后坂村一套班子两块牌,一是村委会,一是居委会。由村到社区应该如何转变,是现在后坂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镇化是个必然趋势,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和社会必须关注村民们因身份转变、失地失业、收入减少以及因生活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失落、失望和焦虑的情绪。”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王文烂对此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应采取措施确保农村村民对集体土地及其他集体资产所享有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应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建设,为农村村民尽快的、真正融入城市创造有利条件。
户籍是改还是不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何跟上……以半被迫状态进入城市后,后坂村村民如何融入这个城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说·三十年村变” 调研队将继续深入开展调研,东南网乡村频道也将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