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生意当村官,探索“公司+农户”“跨村联带”模式 32载“老黄牛” 耕出农村新风貌 连伙法(左)用32年时间将一个贫困村发展为文明富裕村 姓名:连伙法 年龄:63岁 籍贯:泉州泉港 职业:泉港区前黄镇凤阳村党支部书记 核心提示 在泉港区前黄镇凤阳村,问起村党支部书记连伙法,朴实的村民们总是露出赞许的笑容,常说的话就是“连书记是个好人”“他是我们贴心的当家人”。32年前,连伙法放下正红火的生意回到村里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拿出多年积蓄为村里兴修水利,调整产业结构,筑巢引凤发展工业,使凤阳村从贫困村变身为省级文明村。他还推行“跨村联带”,带领凤阳及邻近村实现农村区域化联片发展。 □本报记者 张晓明 戴晓莹 文/图 放下生意 回村当起“带头人” 记者来到凤阳村,只见碧波荡漾的溪流旁,整齐靓丽的洋楼、商住楼成排伫立,房前屋后绿意盎然,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农村气息。原来,这里是凤阳村旧村改造的区域,已建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新村。 “以前,很多人都不知道凤阳村在哪,现在经常有人来村里参观。”今年63岁的连伙法回忆,1976年,他从部队退役后,在石狮开办了加工厂。但就在1983年,他却做出一个令家人都不能理解的决定,回到村里当上凤阳村第一届村委会主任。当时的凤阳村名不见经传,村民都以务农为生。 对于这个决定,连伙法从没后悔过,他说就是知道村里穷,才选择回乡改变村貌。1991年,他当上凤阳村党支部书记,凤阳村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甚至在1997年时,他还不得不将村部设在自己家里。“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定要带领村民摆脱贫困!”他暗下决心。 登门“借地” 探索农业新道路 带着“农业稳村”的战略思想,他迈出了治村兴村的重要一步。当时凤阳村满村都是纵横交错的臭水沟,他登门向村民们“借地”,保证“先给我5毛钱,以后还你5元钱”,在踉跄中开始了村里的水利建设。他先后筹资100万元,还主动掏出积蓄,发动村民投工投劳12000个工作日,全面整修排灌水利设施,带领村民迈上摆脱贫困坚实的一步。 连伙法还带领村民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出“公司+农户”产业模式,钢管蔬菜大棚不断在村里建起,村民收入大幅增加。他笑着说:“在泉港,我们村是第一个搞蔬菜大棚的,也可以说种蔬菜让我们村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6年,凤阳村成为全市首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他抓住时机,再领群众走向“工业富村”的大道。他主动引导在外村民和乡贤回村创业,为370名村民解决就业问题。他还积极扶持村民发展来料加工企业,提供多方面支持,促进企业走向集群化生产之路。 跨村联带 富民增收节节高 在紧邻的古县村,一处上千亩的大棚基地内,记者见到了村民林水明,他说基地里有他的田地,随时可来劳作,每个月能增加一两千元收入。他感慨,古县村的大变化,完全得益于两年前泉港区试水的农村区域化党建新模式——“跨村联带”。 “一个人富不算富,一个村富也不算富。”2013年4月,连伙法率先提出了打破村域限制,通过先进村与薄弱村“1+N”结对联建方式,组建联村党总支,以先进带后进、以强带弱、以富带穷,推动薄弱村转化升级的理念。在泉港区委和前黄镇党委的支持和引导下,他梳理构建了以凤阳村为中心、以紧邻的古县村和坑内村为两翼、辐射坝头溪流域的发展新格局。经过环境大整治,如今三个村庄的主干道纷纷亮化、绿化、彩化,杂地、荒山也旧貌换新颜,化身绿地公园。 连伙法提出的这个模式,如今已在全区推广,已有24个村组建成9个联村党总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