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方式脱贫让人更有尊严、更可持续?脱贫并非“等、靠、要”,关键是利用机会,提高自己致富的本领,走出自己的脱贫路。得益于对台优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福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0日,经福建省政府同意,福建省发改委联合福建省财政厅和福建省旅游局等11个相关部门出台《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清新福建”总体形象品牌为核心,致力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致力让福建250个乡村旅游脱贫。
台湾专家参与规划 每年扶持50个重点村
往后,游客去乡村旅游,可以体验到乡村中丰富各异的旅游特色产品。方案中将这些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明确分为农业观光类、文化体验类、民俗农庄类、科普教育类、乡村度假类、休闲运动类、特色餐饮类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对此,方案制定了财政扶持范围。对吸纳1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支持范围。对具有区域特色、发展潜力和盈利良好的企业和项目,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企业和项目,优先纳入小康股权投资基金项目库进行对接。
方案确立了5年实现目标。综合考虑资源品质、区域交通情况、邻近地区贫困人口规模,在福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中选取约250个省级旅游扶贫开发重点村(以下简称重点村),每年扶持约50个重点村,通过整合资源和财政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丰富旅游产品,打造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加快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同时,筛选符合条件的重点村优先纳入“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聘请台湾知名的乡村旅游策划、规划专家为“试验基地”编制规划,制定并提供项目建设推进方案、业态引进、运作模式、品牌营销、人才培训、技术辅导等一条龙服务,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鼓励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参与乡村风貌设计、乡村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工作。
全国扶贫第一村依靠乡村旅游奔小康
改变过去“输血”式扶贫到内外联动“自我造血”式精准扶贫,福建确也有依靠乡村旅游脱贫的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第六期上对福建省宁德市福鼎磻溪镇赤溪畲族村作重要批示。批示内容为:“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在国家5A级景区太姥山西南麓,坐落着国家级生态镇磻溪镇,九鲤溪景区穿村而过,磻溪镇下辖的自然村“全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依靠山地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翻身路”。受益于政府和各界的支持,30年间,赤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年收入间增长了58倍。赤溪村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4年的不足200元增加到2014年的11674元,村财收入从无到有,2014年收入25万元。
如今,赤溪村正着力挖掘革命历史闪光点和扶贫开发建小康闪光点,打响“中国扶贫第一村”品牌。清新秀丽的桃源景观,缘山近水的畬家山寨,丰富独特的饮食文化,朴素亮丽的多彩服饰……使赤溪村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村。
聚焦生态旅游资源、独特扶贫历程、红色革命历史、浓厚畬族文化等闪光点,赤溪村着力发展旅游扶贫及绿色生态特色产业,不断夯实贫产业支撑,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赤溪发展步入快车道。(谢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