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古村落风貌
俯瞰永豪楼
永豪楼外景
伴随着清朝中期条丝烟业的兴旺,发了财的村人大兴土木,108座大大小小的土楼至今仍散布在村中,其中不乏世界最高的土楼等精品,成就了规模宏大、风格绚丽、余韵犹存的土楼群古村落;村人世代居于防洪堤岸边的河滩地,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时光恍若在这里停止了……
这就是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新民村。近日,我们怀着好奇和激动的心情来到这个距离永定城区47公里的村落,参观“世界之最”的土楼,聆听土楼“黄金时代”的故事,感受这里厚重的历史和曾经的富有与辉煌。
风雨永豪楼
沿村中的防洪堤漫步,永豪楼楼主黄达日讲述着那些曾经的过往:“这条防洪堤有三百多米长,呈关刀样,风水上说能治煞驱邪。此堤至今仍非常坚固,完好无损……”
不一会儿,我们就走到了永豪楼外的古老码头。这里已没有了昔日热闹忙碌的景象,反而显得有些凄凉。黄达日说,村里有许多这样的码头,这些码头使用了一百多年。当年每天往来这里的商船无数,家乡的土烟、黄麻等运往广东等地,而洋油、洋火等日常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回来。
拴船的松木在码头边依稀可见,仿佛在述说着辉煌的历史。站在码头上,当年繁华喧嚣的场景在我们的脑海变得越发清晰。
绕过外墙,就是永豪楼外院。传说中高大华丽的正门早已倒塌,砌门的石雕和石条散落在各处。在与楼中居民的交谈中,永豪楼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
据了解,永豪楼真正的楼名为五福楼,是一座“五凤楼”,由抚市黄姓十三世宠斋的五个儿子做生意发财后建起的,至今有两百多年历史。因老二黄永豪在家主持建楼,后来人们都习惯称它“永豪楼”。传说建造永豪楼花了几千担银子,这座占地10360平方米的土楼,从开工到全部装修完成,一共持续了18年。
走进这座已经有几分残破的土楼,惊叹于土楼的高大的同时,我们更被楼内精美的木雕,木结构装饰,鲜活的石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
黄达日领着我们在永豪楼穿梭。整座楼有31个厅,400余个房间。主楼高5层,前院设有文馆和武馆。进入到内院要跨过3道门,每道门都用大理石装饰。内院左右各有一条宽敞的走廊,连接10个单元,进入单元内的地面,都用雕花的大理石镶嵌。每个单元又有独立的副楼和庭院。正厅内用巨大的匾额、豪华的木门、细致的泥塑装饰,精美的木雕和鲜活的石雕都在演绎着一段段历史故事。
然而,毕竟时过境迁,外院的学堂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经破损。楼内的17户人家多数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闭着眼静静地靠着墙坐在台阶上,让人感觉到时间在这里显得格外缓慢。
神奇大古井
听新民村的村民介绍,除了有着悠悠历史的土楼,村里还有一口神奇的大古井。古井的神奇之处,在于仿佛从来不会干涸。
大古井位于抚市镇新民村井头大洋段。据《抚市黄氏族谱》记载:井头系外组邱伯公的旧居,四世祖宗灏公由上寨(今崇山子)迁居至此(井头)的发祥地。
大古井为正圆形,根据测量:古井的外直径为2.68公尺,内直径为2.08公尺,井栏墙宽为0.3公尺,古井的水面面积约为3.4平方公尺,是一口水面积相当大的古井。建筑年代应该与永定县设置县治的时间相近,应该是在大明成化年间,至今约500多年的历史。据村民们介绍,大井的水质良好,常年清新如镜。尤为神奇的是,井水水面一年到头都比旁边流过的小溪高30厘米,而且在雨季时常常满出井沿。由此推断其水源应该是较远的山泉水。
井水位离井栏墙顶的距离只有0.63公尺,取水时,人站在井栏圆圈通道周围,只需1.5公尺的水勺就可以取水。新民村的很多村民小时候常常可以用手舀水喝,十分方便。据了解,新民村整个村落60多户人家,300多人口,有史以来就饮用这口井水,没有第二口井。大古井的水深大约6米左右,但是水量很大,每年农历四月抬佛萨之前,多会组织人员对水井进行清洗,随后用新冒回来的水做米糕来祭拜佛。每次用两台抽水机要近4个小时的时间方可抽干,而不到半小时又恢复至一半的水位。
世界“最高”土楼
来到新民村,不能不看世界“最高”土楼——永隆昌楼。这最高可不是“自封”的,而是经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评定的。
“这座楼从填坝动工到整修完工,前后整整花去28年,据说耗资白银60余万两。”黄新榕说,“各自独立的两座楼之间由一小门相连接,一共占地将近两万平方米。还专门设有接待客人的别墅、轿亭、马厩。” 据他介绍,“永隆昌”并非正式楼名,而是过去楼主人经营的商号名,便约定俗成以此称呼自己的住宅。
走进永隆昌楼,我们终于见识到了永定最大土楼的风采,92个厅、624间房、144道楼梯……“一个人若将楼内所有窗户启闭一次要花整整一天。”黄新榕说,这座土楼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不知不觉,时间已近中午,但我们不愿停下寻访的脚步,定锦楼、聚德楼、赖氏家庙……恨不得把村里大小108座土楼都走遍。随处可见的烟田,人们在田里忙活着,这是新民村人与祖先最直接的联系。他们对祖先留下的遗产十分重视,一砖一瓦都格外珍惜,力争保存历史的原貌。
但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村中许多珍贵的文物被盗,部分土楼被毁,加上如今越来越多人搬出土楼,住进洋房,年久失修的土楼显得格外寂寞冷清。看着残旧的土楼,听着老者讲口口相传的故事,我们只能想象着土楼“黄金时代”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