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榕憩公园
东南网漳州10月9日讯(通讯员 朱少文文/图)连日来,东山县湖尾村正加紧拆除下山前自然村的100多间猪圈、旱厕,年底前将建成一条800米长的水泥村道,并配套绿化、路灯和停车场,描绘美丽乡村画卷。经常在村中榕憩公园散步的陈恋英老阿婆说:“这些建设我们都支持,今后大人小孩到古榕树下玩就更方便了!”
下山前自然村口有一株200多年的古榕树,树高超十米,树冠近十米,树干粗壮苍劲,树根盘曲虬然,神奇地形成了三个不同大小的树门。夏日浓荫匝地,冬天郁郁葱葱。古榕树记录着村民们的喜怒哀乐,承载着村里人的沧桑记忆。但是,杂物乱堆、垃圾乱倒,使之黯然失色,人们敬而远之。“美丽乡村”创建后,村民们迅速行动起来,拆猪圈、清垃圾、架路灯、铺草皮,榕韵公园建成了,“富裕、美丽、和谐”的三个树门也显现出来了。如今,村民欢聚树下话家常,孩童爬树穿洞嬉戏忙,人们又找回昔日的乡愁。
樟塘镇湖尾村位于东山县主干道西铜公路旁,美丽的金銮湾畔,辖四个自然村,总人口2177人550户。自去年以来,该村以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契机,立足独特的“古树、古水源、古井、古祠堂、古庙”资源,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理念进行有效的挖掘、保护、维修,并融入古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先后投入700多万元进行道路、公厕、绿化、亮化、美化等10多项配套建设。
柳枝低映,小桥流水,树影人家,佛似江南。在干旱缺水的东山岛,此情此景确实难得。时光倒流半个多世纪。1962年东山县发生了严重的旱情,当时的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顽强抗旱,喊出:“哪怕只剩下一担水、一分地、一株苗,也坚持抗旱到底”的口号,同时提出:“天上无雨地上找,地面无水地下挖”,开展了寻找地下水源的抗旱斗争,最终在湖尾村一带沙滩找到丰富的地下水源。第二年4月,湖尾地下水工程动工建设,并于1964年竣工,项目让当时的樟塘、康美2个公社8个大队受益匪浅。时任省委书记叶飞在视察东山的时候还亲拨20万元用于建设湖尾村地下水工程,并在全省推广。
时过境迁,随着东山用水环境的改善,湖尾村地下水工程逐渐变成一条人工河,也长满了水葫芦。于是,村民们上下齐心清除水葫芦,恢复潺潺流水,有的建成景区,有的供农业灌溉。湖尾村还以这古水源为基础,收集当年建地下水工程的实物建成谷文昌精神文化教育园,再现了“四有”书记谷文昌执政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成为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教育实践课堂。
林荫下,古树旁,古井、古庙、古祠堂尽情叙说湖尾村古老的和谐故事。开凿于明朝中叶的“八角井”,“古”味极其浓重,采用青砖砌壁,井深8米,井沿呈工整的八角形,故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八水归湖”,相传每逢雨季,因湖尾村地势低洼,周边八个村庄的水都会汇集于此,古井前仿佛一片汪洋,亦故得名“八角井”;村中古庙慈济宫,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期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庙节,全村老少都会至此举行隆重祭祀,祈求平安,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民俗;湖尾村的“颍川文化”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村内的湖尾、留田、下山前、顶山前4处古祠堂都是历史的见证。其中,位于葫芦山下的湖尾祠堂——光远堂,始建于明朝,采用极具闽南特色的旗楼建筑风格,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极高的研究、观赏和旅游价值。目前,该祠堂正配套建设许潭公园,每年的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也是当地民俗旅游的一个亮点。
“五古丰登”催熟湖尾生态旅游,在今年的国庆黄金周已初显效应。湖尾村党支部书记陈加兴说:“今年我村还参加全县的‘富美乡村’建设竞赛,整体环境更上一层楼,有信心建成东山生态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