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标准偏低,农民浪费水的行为难被约束 在北京市房山区河口村,记者偶遇村民李凤霞。和她聊起去年的蔬菜收成,农药、化肥的投入成本,李凤霞都脱口而出,可当问起交了多少水费时,她却犯起了迷糊,“浇水要用电,今年以前我们村浇地的水费都按电费核算,一度电7毛钱,我家浇一次地应该在10块钱左右吧。”李凤霞说,“对10块钱没太多感觉,每次都是往电卡里充100块钱,不够了再充。” 李凤霞的情况不是个例。我国的农业水价以成本为基础确定,供水成本一般由动力费、维修费、人工费、折旧费等构成,但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农业水价都低于成本,在很多利用地下水灌溉的地方,水费收取主要是以动力费为主。按照河口村水管员何胜忠的计算,过去灌溉一小时一般耗费7.5度电,只需要缴纳5块多钱,“5块钱不算啥,有的村民打开灌溉设备,一忙其他事儿,水就忘了关”。 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普遍偏低,水费“不叫事”,农民浪费水的行为很难被约束,更不要说调动主动节水的积极性。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大用水户,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60%以上,农业用水方式比较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0.7至0.8的世界先进水平。农业被视作最应节水,也是最有潜力节水的领域。 推动农业节水,除了加快工程设施建设,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创新体制机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被视作重要突破口。“通过改革,要让水价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激发农民的节水动力。”水利部财务司司长吴文庆表示。 其实,通过价格杠杆刺激工业节水、城市生活节水的方式已经在很多地方开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可一涉及农业水价领域,问题又变得敏感起来。“实行农业‘四补贴’之后,农业生产环节大部分是‘给’,而灌溉用水是收费,一‘给’一‘收’反差比较大。”吴文庆说。一些农民意识不到水的商品属性,没有把水费作为必要的农业生产支出来对待,甚至认为灌溉用水不该收费。 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困难可想而知。为此,国家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通过试点总结改革经验。据了解,试点主要围绕明晰农业水权、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等方面展开。目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已完成,为后期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