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来自拉美精准扶贫的经验: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 我国目前扶贫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没能精确瞄准贫困群体,导致扶贫救助的资金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和使用。数据真实是精准扶贫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针对一些地方扶贫数据失真、弄虚作假等行为,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 应完善现有贫困户识别标准和方法,同时强化审计与监督问责。在扶贫对象识别过程中,国际层面上,拉美国家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onditional CashTransfer, CCT)”项目对于我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 简介 “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最早起源于拉美地区。该项目通过为贫困家庭提供收入激励,保障弱势群体——儿童,获得必要的教育和健康服务。② 该制度的核心是“以金钱换行动”,即政府和贫困家庭订立“社会契约”,政府放弃传统的食品补贴等形式,转而直接发放现金,但前提条件是受益家庭必须送适龄子女入学,定期到诊所体检,或者改善子女的饮食结构。③它的基本假设是一个家庭是否愿意投资于健康、教育和营养等服务不仅取决于这些服务供给状况,同时也取决于这个家庭对这些服务需求程度的判断,取决于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④ 该项目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减少现有贫困,二是寻求提高人力资本结构的途径,从而阻止贫困的代际转移。⑤该项目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它将扶贫工作的单一化主体——政府,转变为政府和受益家庭两方,将扶贫与培养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联系在一起,并潜在地培养贫困家庭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⑥ 2.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的运行机制 首先,“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最值得借鉴的是瞄准扶贫目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区域定位,一种是群体定位。区域定位是设定特定的地理位置,如将儿童营养不良发生比率较高的地区的家庭都作为受益对象;群体定位是指先确定受益对象的性别、年龄或者家庭收入水平,然后根据这些定量标准来选择受益对象。通常这两种瞄准方法同时使用,例如将居住在营养不良率较高的地区、需要抚养年幼子女的贫困家庭作为受益对象。 第二,该项目救助金的发放对象主要以母亲和儿童为主,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政策思路。且救助金是直接发放给资助对象,减少中间的流通环节,既降低了项目的管理成本,也能有效防止项目资金的流失。 第三,该项目救助金的发放是有条件的,受助者必须采取一定的行动,来争取救助金。因为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给予贫困家庭现金补助,更 是为了促进家庭中儿童的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提高,从而能在长期内消除贫困。这些条件设置(见表1)一方面与儿童贫困的多维度测量趋势对应,另一方面使得救助金的使用有了针对性和目标性,而不会被其他家庭支出所替代和挤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