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家 历史上“遂山林而居”的畲族,是闽东的特困群体。宁德全市共有畲族人口19万左右,为全国最大的畲族群众聚居地。以往,他们大多居住在半山腰间的茅草房中,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与外界联系沟通很少。 赤溪村是大山里畲族贫困村落的缩影。为了拔掉穷根,宁德各级部门想尽了办法。当地干部翻山越岭挑来了杉木苗,送来了种兔,可山地太薄树难成材,茅草太硬扎烂了兔子嘴巴。历经10年扶贫攻坚,频频“输血”,但赤溪村民仍在贫困边缘徘徊。 30年前,宁德有太多像赤溪村这样地处偏远的山村,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穷则变,变则通。当地政府最终意识到,“拔穷根必须挪穷窝”。赤溪边远畲族自然村最先被动员下山,实行整体搬迁,以求“釜底抽薪、拔除穷根”。 政府补助,干部捐款,村民上山砍竹伐木投工投劳,在山下行政村所在地盖起了新房。1995年5月,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族群众成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迁的农户。此后,赤溪村所辖的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族群众陆续搬到山下新家。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但毕竟故土难离,更有下山后何以为生的重重顾虑,搬家挪窝殊非易事。 “菜地在哪,厕所哪建,山上的田地怎么耕种,都是切切实实的难题。”时任赤溪村村委会主任的黄国来感慨万千,连声说:“当时为了动员村民下山,真操碎了心。” “当时没现在这么多打工机会,田地都在十多里远的山上,还得跑回去种点地瓜、青菜,天没亮就起来,天黑才回来。”李先如告诉记者,“山上日子靠熬,下了山还要熬,但感觉有点奔头了。” 苦熬的日子一天天好转,走出大山的赤溪村民养鸡种茶挖竹笋,年青人外出打工。近年更有外地投资商看中这里的青山秀水,搞起了旅游开发、观光农业,不少村民就地务工挣钱。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过去100余元,增加到去年1.16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 村道遍植花草,民居白墙青瓦。同样受益于搬迁安置,霍童溪畔的九都镇九仙畲族村旧貌换新颜。而28年前,这个畲族小村惨遭泥石流,31人遇难,村民钟郑英失去了10位亲人。1988年钟郑英一家搬到这个新村安顿,刚开始全家四口一年才收10担粮,连肚子都难填饱。如今,两个孩子都已结婚成家,家里电视、冰箱一应俱全,自己种植一些茶叶和水果,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