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于农业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带来怎样的催化效应?11月7日至8日在福州召开的2015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专家指出,“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将带来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结合将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村金融的结合将完善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催生出一系列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
“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
随着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超过3000家,201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电商平台迅速涌现,休闲观光农业和民宿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京东、阿里、苏宁等电商平台先后启动鲜活农产品进社区和放心农资进田头电子商务试点。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表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了农产品流通方式,倒逼了农业生产标准化,重塑了农业产业形态,跨区域电商平台与本地电商平台共同发展、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据了解,农业部将积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开展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平台对接、建立信息引导机制、推进试点示范、强化支撑环境等手段,为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专家表示,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成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新动力,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的作用日益凸显,将为整体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农产品安全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其中指出,要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
据了解,农业部正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紧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论坛期间,由中软国际发起,联合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多家企业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物联网创新与应用推进协作平台”,这一平台将推进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为纳入信任系统的农产品构筑推广服务平台。
“互联网+”农村金融
随着“互联网+”的提出,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进入崭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成为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竞争的“蓝海”。
本次论坛上,金融监管官员与金融机构代表表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将为返乡农民工参与创业、创新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在满足小微企业、农村中低收入阶层投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加强微型金融,增强农村金融的普惠性等方面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
专家建议,要通过各级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的大力合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三农”融资可得性的全面提升。
据了解,农业部信息中心与保险机构合作,拓宽农业保险服务渠道,打通村级信息服务站与保险服务站“两站合一”,实现政府、保险、银行、企业、农场“大协作”模式,探索“互联网+”三农保险发展新模式。
|